中国科幻电影去哪了?
)《盗梦空间》《源代码》《猩球崛起》《黑衣人3》……近几年来,中国电影院似乎成了国外科幻大片的展映专场。就在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这些电影的时候,人们也惊讶地发现,国产科幻电影在人们的记忆中几乎为零。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一部《霹雳贝贝》,不知道这算不算科幻电影?”生于1985年的王晓薇告诉记者,这是她唯一有印象的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当时全班同学都喜欢互相‘放电’,其实就是静电而已。”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张之路是科幻小说《霹雳贝贝》的作者,这部小说在1988年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功改编为电影,大获好评。张之路说,早期的国产科幻电影中,除了《珊瑚岛上的死光》,仅有的几部科幻电影也基本被涵盖在儿童电影里了。进入21世纪,对于早已成为电影重要类型的科幻电影,中国的电影界依旧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无声无息或者内容过于牵强。如《危险智能》《机器侠》等。
科幻作家周宇坤说,事实上中国科幻电影目前在拍摄经验、资金来源和观众基础上都与国外差距巨大。“国外科幻电影早在19世纪末就拉开了序幕,目前好莱坞已形成几近流水线的、成熟的科幻影片生产制作流程,而中国的科幻电影从20世纪80年代才随着科幻小说的繁荣而起步,应该说现在还是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之中。”
张之路认为,科幻电影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中国电影人把科幻电影的创作视为畏途。很多国内电影人认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没有制作科幻电影的经验,而越来越多引进科幻大片的成功更给国内电影界造成巨大的压力,因而中国的电影人不敢也不愿迈出第一步。
“甚至在部分中国电影人看来,科幻电影不是电影的主流,缺少对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张之路认为,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是造成中国科幻电影低迷不振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观众对科幻电影的热爱绝不仅因为“热闹”“好看”“震撼”,而是其处处洋溢着的人文精神――善良、互助、正义、正直以及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正是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让观众感动、思考,也让有着相似视觉外壳和制作模式的科幻电影,尽管接连出现,却不会引起“审美疲劳”。
周宇坤认为,尽管中国科幻电影发展面临很多羁绊,但科幻电影的“大气候”已经渐渐形成。每年引进中国的国外科幻大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一大批喜爱科幻电影的青年观众,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科幻电影的审美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些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青年人将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并把科幻情结一代代传承下去。
周宇坤说,中国科幻电影要有自己的特色。“毫无疑问,中国科幻片所走的道路不可能也不应该与西方的相同。西方科幻片的故事情境设计并非十全十美,商业化的趋势使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出现固定的章法和陈腐的情节,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超越之处。”
此外,中国电影人还要做好赔本的准备,这是一场持久战。周宇坤说:“我们不能期望在一次性投入后便立竿见影,大获丰收,也不应当以这种态度来发展我们的科幻电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