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标题:
欧阳修传奇佳话
[打印本页]
作者:
阳光
时间:
2010-8-24 21:03
标题:
欧阳修传奇佳话
公元960年,后周御林军司令赵匡胤利用“陈桥兵变”轻而易举地登上皇帝宝座。老赵虽说是行伍出身,却在治国方略上采取“偃武修文”方针,敛藏锋芒,重视知识和文化建设,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并秘镌誓言碑,告诫继任者“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使宋代成为继唐朝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诗词、散文、绘画均呈灿烂之象。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之世。”比如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 说到宋代的文化,不可不提欧阳修。
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江西庐陵(今永丰县)人。“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故又称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永叔先生生于贫苦农家,幼年无力上学,靠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其识字,凭借着聪颖的天资和无比勤奋,少年时期的诗文可比成人的老成练达,终于在天圣八年(公元1031年)鱼跃龙门,考中进士。
欧阳修对于中华文化贡献甚伟,诗词俱佳,文章益甚,《宋史》评价其功绩可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媲美:“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之。”就是说他纠正五代的文学积弊,重振唐代散文雄风。其一千卷被过滤广告
《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录著作,文学成就尤伟,除与宋祁合修《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新五代史》。 在《新唐书》的编撰过程中,《列传》部分由宋祁编修,形成较早,而欧阳修参加编辑工作较晚,专门负责编修《纪》《传》两个部分。朝廷认为一部史书出自两人之手,体例不能统一,于是准许欧阳修可以编辑增删,统一体例。欧阳修尽管接受了重任,却认为宋祁是前辈,况且修史各人见解多有不同,怎么可以都按自己的见解来增删呢?于是对《列传》部分一字不改。
《新唐书》修成,按照以往的规矩,史书只署官阶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的官阶比宋祁高,应当署欧阳修的名。欧阳修说:“宋先生编修《列传》费时长,功甚伟大,岂可掠其之美?”于是《新唐书》《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列传》部分署名宋祁,宋祁知之感慨地说:“古今文人相轻互侮,此事真旷古未闻呀!” 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没有钦赐,没有选举,“天下翕然师尊之”。
如果说这是欧阳修个人在微观上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那么,他宽阔的胸怀、敏锐的目光,奖掖提携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一批文坛精英,使之脱颖而出,闪亮登场,无疑是从宏观上对华夏文化的贡献。正是这种宽广无私、爱才若渴的胸怀才使宋代文化人才辈出,灿烂辉煌。
宋仁宗时期,四川眉山的才子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买舟东下,到京师汴梁(今开封),举目无亲,两眼墨黑。欧阳修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读到苏轼的文章,不由得拍案叫绝,他给诗友梅尧臣的信中说,“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宋人朱弁在笔记《曲洧见闻》中记录,一天,永叔先生与儿子谈论文章,“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也。’”若无坦荡无私的气度,若无爱才如渴的情怀,焉能由衷地发此感慨!
等到“三苏”应试时,身为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使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文章”。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22岁的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公的极高评价,高中进士第二名,苏辙亦金榜题名。正是大师的惠泽,使一门父子三学士,迅速名满天下,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有首《送曾子固苏轼》,诗中喜悦地赞道:“楚蜀得曾苏,超然皆绝足; 父子兄弟间,光辉自联属。”诗中的曾子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老八曾巩。《宋史》载,“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在欧阳修的提携推荐下,曾巩考中进士,担任中书舍人等重要职务。成名以后的曾巩,秉承其师的风范,对年轻的文学才俊亦是不遗余力地举荐。当他偶然认识王安石后,修书向恩师欧阳修举荐:“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宋史》也载:“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安石少好读书……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从这些诗文、典籍里可以看到,唐宋八大家中,五出欧阳文忠公门下,欧阳修对文学才俊的奖掖提携,折射出一代文学大师识才爱才、惜才的超然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华文化史上也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当欧阳公遭遇政敌攻击其有朋党之嫌,他写下了有名的《朋党论》,襟怀坦白地说出他与文友真挚情谊,“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所受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友”。
正是欧阳文忠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才有了曾巩、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呜呼!是欧阳文忠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追古溯今,世间已无欧阳修,堪与之比肩者,可有其二者否?(来源:西安晚报 )
作者:
小九
时间:
2010-8-24 21:08
{:1_193:}这个应该放永丰辞典的吧。
欢迎光临 秀米培训网 (http://www.yf7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