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港片十年(2003——2012):阵痛中的坚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6:3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对于80后的影迷们来说,港片犹如一个启蒙导师开启了我们关然而,这些伴随着我们青春成长的电影和我们一样都在慢慢变老“九七”之后,香港电影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2003年,香此时的香港电影早已失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片“黄金时代”这时的香港电影将更多的目光瞄准了大陆这十几亿人的市场,纷纵观当今的香港电影导演,“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早已远赴好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是由一代一代的电影人不断奋斗努力的结果香港年轻一点的男演员中,古天乐也已步入了不惑之年,吴彦祖试想一下,我们在黄金时代的港片银幕上看到的一张张熟悉的面一个电影产业的繁荣必须要有新鲜血液注入,适时地更新换代。尽量的减少所谓的家国情怀,而在影像中流传着与日常生活所相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2002年的一部《无间道》成为当时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犹




对于80后的影迷们來说,港片犹如一个启蒙导师开启了我们关于电影梦想的大门。我们時常会在zi(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模仿《英雄本色》中小馬哥吸烟的样子,也会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模仿《天若有情》中的华弟边骑摩托边飙血的镜頭。这些一幅幅经典的画面早已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打上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永不褪去。


然而,这些伴随着我们青春成长的电影和我们一样都在慢慢变老,失去了往日青春的活力与激情,逐渐显现出一種衰退与萎靡。这个曾经的“东方好莱坞”在歷经了曾经的輝煌之后逐渐顯露出一种风烛残年的苍凉。2003年,非典肆虐,香港电影进入冰川期;张国荣、梅艳芳两位影人的相继去世,为香港电影平添了几丝悲伤。或许,这也注定了香港电影这十年的一路坎坷。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香港电ying(影)这十年(2003——2012)所经历的沉浮、阵痛与坚守。
合拍片盛行,本土特色近乎消逝
“九七”之后,香港电影与内地聯系更加密切;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合约,标志着香港电影的進一步北望神州,向内地市场靠拢,he(合)拍片盛行。
此时的香港电影早已失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片“黄金时代”的鼎盛与繁荣,出现疲软的态势。香港电影对于东南亚电影市場的占領份額不断下滑;盗版DVD的猖獗;好莱坞对于本土电影市场的强烈冲击;香港本土电影人纷纷北上,人才流失严重等各种因素加剧了香港電影的衰落。相比上世纪八jiu(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上百部最多曾达到400部的年常量,2002年之后的香港电影年常量逐年下降,2010年电影年产量不足50部,跌至近三十年来的最低谷。与“黄金時代”的香港电影票房相比,如今De(的)电影票房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在电影的数量还是电影的票房来看,香港电影大势已去。
这时的香港dian(电)影将更多的目光瞄准了大陆这十几亿人的市场,纷纷寻求与内地电影人的合作。合拍片的盛行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將两岸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融合起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并且可以为大陆与香港电影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然而,这种跨地域的合拍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解与障碍。毕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于电影有着不同的理解。合拍片yi(一)方面要考虑到内地电影观众的审美,另一方面又秉持了香港电影中一贯的鬼马娛樂精神。然而当两种不同电影風格融合的一块的时候,就會变得不伦不类。特别是近几年一些炒冷饭的合拍片既没有讨好大陆观众,也失去了香港本土电影的特色。
纵观当今的香港電影导演,“暴力美学”大師吴宇森早已远赴好莱坞,与香港电影渐行渐远;“武侠老怪”徐ke(克)也北上内de(地),再也没有“黃飞鴻”系列中的侠之精神;“商业大鳄”王晶、刘镇伟等纷纷北上靠著炒冷飯一Ci(次)次的透支着自己的信誉,几乎成了烂片的代名词;就连“墨镜哥”王家卫也走起了国际范,离开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掐指一算,或许,在众多的香港名导中,也就只剩下了许鞍华和杜琪峰还固守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讲述着香港本土的故shi(事)。在这十年间,尽管两人也没能逆流合拍片的大潮,拍摄了《姨ma(妈)的后现代生活》、《玉观音》、《蝴蝶飞》、《单身男女》等合拍片,但他们并沒有随波逐流,放浪形骸,依然坚守在香港本土,拍摄了像《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这种反映香港本土市民生活的小成本文艺小品以及像《黑社会》《神探》《放逐》这種香港电影中比较见长的黑帮警匪题材。






電ying(影)人青黄不接,断层嚴重
香港电影曾经的輝煌是由一代一代的电影人不断奋斗努力的结果。这些电影人在jian(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黃金时代”之后,也目睹了现在香港电影的“冰川时期”。如今,他们依然活跃在香港电影的舞台上,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這个摇摇欲坠的行业。这是香港电影面临的一个事实:電影人青黄bu(不)接,新生力量后续储备不足,断层严重。
香港年輕一点的男演员中,古天乐也已步入了不惑之年,吴彥zu(zu(祖))、谢霆鋒、余文乐也都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纪。相比男演员来说,香港女演员的斷层更为严zhong(重)。由于香港女演员的的青黃不接,2005—2008年连续四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都颁给了内地女演员。
试想一下,我们在黄金shi(时)代的港片银幕上看到的一张張熟悉的面孔,在二十年之后今天的银幕上是否依然重现,只不过時光雕刻了他們年轻的容颜。周润发、劉德华、李连杰、周星驰、成龍、梁朝伟等等这些如数jia(家)珍的名字现在说出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然而,这些昔日的偶像现在早yi(已)变成了大叔,没有年轻电影ren(人)的接力,再过十nian(年),二十年,谁還能撑起香港电影的明天?
一个电影产业的繁榮必须要有新鲜血液注入,适时地更新换代。香港电影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支撐cai(才)能再次散发出活力。刘德华于2006年发起De(的)“亚洲新星导”计hua(划),旨在亚洲挑选一些年轻的导演,资助其拍摄电影,培养年轻电影人。这个计劃对于持续低迷的香港电影来說犹如“冰河世纪中的一丛绿草”,唤起了电影人对于年轻电影人的關注与支持。
香港精神犹存
尽量的减少所谓的家国情懷,而在影像中流传着与日常生活所相关的俗世心態,在这十年中,也仍然shi(是)香港电影的故事主线。乐观积极的香港精神这一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也一直延续在影pian(片)之中。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一种体现,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ye(也)不乏這種乐观自信的因素。罗启锐的《岁月神偷》中,面对着时代的風云变换,罗氏一家人艰難度日,却依然乐观自信,投射出一种久违的怀旧情绪与溫情气息;杜琪峰的《枪火》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气息,但最后導演hai(还)是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而到了《放.逐》雖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在《麦兜故事》中,麦太一边练着体操一边唱著,盡管麦太是單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沒有周潤发、梁朝偉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運氣,她相信明天会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马尔代夫看蓝天白云,即使面对着一Ci(次)次的失败与挫折。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Wang(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還是隐隐若若的浮现着……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香港电影本身在面对挑戰時的心态。


2002年的一部《无间道》成为当时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犹如香港电影的一次“回光返照”,不过对于病入膏肓的香港电影來说,这只是昙花一现。之后的香港電影再也没有拍出像《无jian(间)道》这样在商业与艺术上如此完美的电影。借用《岁月神偷》中羅妈经常开导自己孩子要乐观自信的一句台词“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我们只好期待香港电影的下一个十年。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8-15 19:25 , Processed in 0.6250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