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赣南医学院怎么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2:1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赣南医学院目前是江西省唯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本科医学院,坐落在江西南部、京九铁路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院长。

学校创办于1941年,先后经历了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等时期;1958年8月建立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4月升格为赣南医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7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良成绩。2001年开始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章贡、黄金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电子藏书总计280余万册;建有现代化校园网络,拥有科技数据库11个,自主创建学科网站资源库、优质课程资源库、医学资源库等数据库;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工程、康复、国际教育、护理学等16个学院和军事体育、医学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3个教学研究部,院部下设临床医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等10个系;现有76个教研室,12个研究所(室、中心),4个综合实验室,12个专业实验室;7所附属医院(其中4所非直属)和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方略,拥有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377人(含第一、二、三附属医院职工),其中校本部910人,专任教师632人;教授79人、副教授11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436人;享受ZF特殊津贴8人,省级模范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8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3人。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1人,涵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现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90人。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和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现有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16个,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临床医学、麻醉学)、省级特色专业5个(运动人体科学、麻醉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预防医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外科学、药理学、超声医学)、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省高校“十二五” 重点学科2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省重点实验室1个(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15门(生理学、外科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眼科学、超声诊断学、人体解剖学、毛爷爷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临床麻醉学、病理学、管理学基础、预防医学、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学、麻醉药理学);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4个(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眼科、骨科)、赣州市医学领先专业建设对象4个(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脏介入学、超声诊断学)。

学校创新教育理念,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及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注重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设立了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校现有全日制学生9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30人,专科生164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6人,外国留学生162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7000余人。办学7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近80%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并成为当地的专业技术骨干,诸多校友已成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近90%,考取硕士研究生比率逐年上升;在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学校考生的通过率连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学校已成为赣南、闽西、粤北、湘东等地医学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近3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近300项,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65篇,编写著作(教材)107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凝练了天然药物开发与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了心脑血管药理、针刺镇痛、人芽囊原虫基因组、心脏医学、尿路结石治疗、白内障复明治疗等方面的显著特色与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新技术新成果,并在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医院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赣南医学院学报》,协办《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和《求实》等杂志。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200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邀请美、日、澳、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院士、博士生导师到校讲学,百余人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与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新技术推广学习班,与澳大利亚合作完成了“中澳白内障防盲项目”,主办了一批如赣粤闽浙现代神经科学研讨会、李嘉诚扶贫医疗培训班等服务基层、辐射周边的项目。学校为江西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江西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理论和临床基地,率先在江西省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服务基层医疗单位,为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一代代赣医人在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人品质的过程中,铸就了赣医人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形成了“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近期以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目标,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确立了“教学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略。1989以来,学校已10届荣获“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新形势下,赣医人将秉承“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坚持“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基层”,按照“强特色、重内涵、更开放”的发展路径,坚持科学发展,为创建以医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2012年3月)



校址: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园区             网址: www.gmu.cn
电话:0797-8169692        传真:0797-8169600       邮编:341000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5 07:30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