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七(何为广种福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08:4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语’、‘真言’,而是能帮助世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之境界的九个字。

这九个字,就是: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净宗历代祖师大德,鉴于许多世人虽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临终时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无心,有以致之。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门的要诀,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谁能依此要诀、心法去修,势将不难达致佛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境界。

所谓‘发乎心’,就是佛号要由心而发。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圆觉、法身、涅槃......等等,名相虽多,而体则一,它是属于本有的,真净妙明,永不变异,当我们的心绪宁静,无念而又无想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妄心’又名缘虑心,它是属于后天的,常起妄念,时生时灭,当我们的六根入了六尘,而起思虑和分别时,就是这一种心现前。

简单一点说,真心就是‘清净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么念佛应由什么心而发呢?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偏偏世人都与此相反,多数是由‘妄心’而发,不是由‘真心’而发,于是乎念佛时,心潮汹涌,妄念纷飞,这就难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边’了,越念离佛越远,永远也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须知,‘一心不乱’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净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还渗杂著别的念头,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时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统统放下,以使心境清净平静,保持于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够以清净之心来念清净之佛,自能与所念之佛,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达致一念感应一念佛,念念感应念念佛之境,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谓‘出乎口’,就是声从口出。

从什么口而出呢?要从‘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许多人念佛,口里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这样念佛,叫做‘不老实念佛’,这样念佛,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必须心口一致,亦即口里念佛,心中想佛,这样念佛,才叫做‘老实念佛’。这样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实效,所谓‘功不唐捐’,你就不会白念了。记住:佛号由口而出时,必须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符合‘出乎口’的标准。

所谓‘入乎耳’,就是音从耳入。

音如何从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无声的默念,只要注意听,一样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用心静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任何纷乱的思潮都会立刻沉寂下来的。

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须不缓不急,因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听不清楚,影响‘入乎耳’的功夫。

为了达致‘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必须时常审察自己:

发乎心时,心里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时,口里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时,耳里是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则妄念就会越来越少,乃至于无,‘三昧’自会忽尔现前,令你亲证‘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贵在‘一心不乱’,不在于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两种。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称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门,一般均由有相入于无相,先往生有相之‘凡圣同居土’,进而契入于无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达‘凡圣同居土’,则‘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浅,一时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当烦恼起时,念佛能把它压下去的工夫。

当代的净空上人告诉我们:‘一般行者所讲的“工夫成片”,就是《无量寿经》中之“一向专念”,念到工夫成片,到临终阿弥陀佛来接时,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工夫自然加倍,达到了一心不乱。若是已经念到事一心,经佛光一照,即能达到理一心。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乱,不必顾虑,只要老实念佛,一定成就。’

用现代的话来说,‘工夫成片’约相等于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乱’约相等于精神高度集中。《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说,谁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么,明自心、见自性、开智慧、得神通,无事不可办矣!

于此要祝愿所有念佛人:把清净心念出来,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迈进!

十、往生极乐的三种福业

为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亦为了确保在往生时,不发生障碍,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还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因为《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缘,得生极乐国。

在往生极乐的三要(信愿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实念佛,‘助行’就是能帮助正行达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实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后者是‘缘’。当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那么往生一事,肯定就没有问题、没有障碍了。

往生是大福报之事,世间没有一种富贵能与之媲美和相提并论,这可从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无病苦、预知时至,和佛菩萨亲来接迎等等瑞相看出来。那种伟大的场面,就连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称的弘一大师,临终之时,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泪!

这种大福报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又应如何修福呢?《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现在,我们依据佛之所说,特将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应修习的三种福业,略作解释如下:

第一种福

●孝养父母。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财物、替父母办理事务、供给所需之一切、不可违背其意愿、奉献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劝导父母皈依三宝,和求生西方。

●奉事师长。这包括要恭敬顺从、替老师办事、要听从指导、常以财物奉敬老师。对出家的法师,还要恭迎法师、见到法师要心生欢喜、恭请上坐、以上好之饮食供养、不可违背法师之教导、不可改变对法师的信仰和敬爱。可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佛经说‘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由于我们很难遇到善知识,所以必须‘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净土经典去修,可保绝对无误。

●慈心不杀。要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伤害或残杀他们。

●修十善业。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基础,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报,福德无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恶,恶有恶报,往生必有障碍。十善者:

(一)不杀生,即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杀生的人有十种的功德: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将来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二)不偷盗,即不可偷拿或盗取人家的财物。不偷盗的功德: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天生。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即美色当前,不会对之评头评足);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将来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四)不妄语,即不可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不妄语的功德: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爱敬;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五)不两舌,即不可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不两舌的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将来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六)不恶口,即不可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不恶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将来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七)不绮语,即不可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不绮语的功德: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损。

(八)不贪欲,即不可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不贪欲的功德: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将来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九)不嗔恚,即遇事不顺或受人侮辱时,不怀恨于心,也不发怒于形。不嗔恚的功德: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将来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十)不愚痴。这里所说的愚痴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确,认识有错误。要不愚痴,唯有多闻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痴的功德: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安住在通达无碍的正见之中);十、不堕诸难。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个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所作所为,无不是福。

第二种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个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经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落饿鬼;皈依僧,不作畜生。’这三句话,就已说尽了三皈依浩大无边的功德了。

●具足众戒。三皈之后,还要遵守各种的戒律。戒律的意义是约束自己,做你应该做的,不做你不应该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还要持菩萨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恶,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仪。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样子,要守修行人的规矩,如行住坐卧,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见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轻浮的举动,便是违犯威仪。持戒和守威仪,都属于修福。

第三种福

●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净土,完成佛道,同时还要随缘广度众生,利乐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众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双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为一个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会胡作非为,造作伤天害理的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为‘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当见到了佛,何愁不开悟成佛?

●读诵大乘。念佛人应要读诵大乘佛法的经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极圆顿的道理,像读诵净土五经,便是读诵大乘之经典。

●劝进行者。我们不但要劝导那些向来不念佛的人,来参加我们的行列,做一个深信、切愿、力行念佛的人,而且还要劝导那些已经念佛的人,更进一步,由妄心念佛而净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大慈菩萨曾说:‘劝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劝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萨,劝万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见,劝人念佛,有无穷无尽的福报。

上面所列之三种福业,佛说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成净业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净业之真正种子。显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尽本分培养优良品德之福业,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极乐世界之净业。

昔时有人问莲池大师:‘一个人不信净土,不愿修念佛法门,恐是此人福薄?’大师答道:‘确是此人福薄!’净土念佛法门是一个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门,没有大福报的人,不会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会对它信愿行。例如《无量寿经》中就说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听佛讲此经,听了很欢喜,也希望自己将来作佛时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伟大,但他们仅动此欢喜心,并不发心念佛,和求愿往生。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够,所以今生不能一闻即信、愿、行。

这样的例子,现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据统计全世界的人口已达六十亿,但有几人遇到此念佛法门呢?又有几人一闻就能信能愿能行呢?可以说万中无一,此无他,善根福德因缘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对此法门,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刚经》之所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我们甚至可以说,那些一生造恶业,但临终却能忏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们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肯定都大过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的人。

谁想证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缘,那可从自己对念佛法门,是否一闻即能信、能愿、能行看出来。若如是者,应当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积福,千万不要错过了此千生万劫都难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绝好机缘;若未如是者,亦应见贤思齐,赶紧信愿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车,方不枉为人一生啊!
沙发
发表于 2010-5-15 10:45:25 | 只看该作者
{:1_193:}貌视我暂时与佛无缘
板凳
发表于 2010-5-16 07:51:06 | 只看该作者
一派胡言,中国是道的发源地,其他的信仰一律不看。。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5 21:1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