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勇拓新路才能实现超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8:2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世宏 陆天然)这是一个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电话,是世界企业500强、木质素生产的领头企业--挪威鲍利格公司打来:我们对你对生物质能的研究成果非常感兴趣,公司负责人准备专程赴福州大学拜访你,不知你能否在适当安排三个小时给予指教。经过协商,双方终于在新加坡实现第一次会面。随后,对方又相继三次亲临福州大学,进一步请程教授给予指导。
        近几年,类似这样的电话、邀请,一个接着一个,有来自日本、挪威、芬兰、新加坡等国的著名企业和大学的,也有来自我国吉林、山东、黑龙江、河南、安徽等省的重要企业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程教授成为众多企业争先恐后"抢"着要的专家。不久前,在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设在福州大学的工作站,记者采访了程贤甦教授。
总想多为国家做点事效点力
        "1963年上北大时,家里很穷,全靠国家助学金;后来赴日本留学,也是公派的。所以说,自己有今天,都是国家给的。我常想能多为国家多做点事,感恩国家、回报社会"。谈起自己的经历,程教授发至内心地说。

        程教授1946年出生于福州市,1963年考进北京大学六年制生物化学专业;1981年读完福建师大高分子化学研究生后,留校任高分子研究所讲师、副所长、副教授;1984年作为公派,送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攻读高分子化学博士。
        在日攻博期间,他选择的研究课题是"侧链上带有常滋性基因的高聚物的全盛及其物理化学性质"。这课题不仅在国内尚属空白,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设有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多几乎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艰难攻克,也不知经历了多少的挫折与失败,他终于用单体阶段引进金属离子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出稀土类卟啉高聚物,这一合成法在世界尚属首例,成果不仅可作为电脑记忆材料,速度提高十几倍,也为我国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新成果在日本引起轰动,被评为日本高分子学会当年十项重大成果之一。松下集团高分子研究所也立即派人找到他的老师,表示愿以丰厚的待遇、包括他的爱人、孩子迁到日本,聘他到公司工作。但想到"国家派自己出国学习,希望的是自己能早日学成回国、报效国家",博士论文通过的第三天,他把自己在日期间省吃俭用剩下的留学资助费100万日元,交给"日本福建人才交流基金会"用于培养更多福建的留学生,便毫不迟疑地返回福建。
        1989年,当程教授第二次应邀赴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当客座研究员时,恩师蒲池干治教授高兴地对他说:"现在日本宪法已做了修改,外国人可当日本国立大学的教授。这次你可以留在日本当教授,不用回去了。"没想到他的学生回答是:"我只想做一年的客座教授,做完课题后麻烦你帮我联系一家企业研究所,让我去感受一下。从读中学到现在,自己一直在学校,最缺的是实际经验。"老师听了很不高兴,不可理解地问:"你是攀登金字塔尖的人,为什么要去从事下里巴人的研究?"他耐心地对老师解释说:"我与你不一样,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迟早要回祖国的,要回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点事情,自己迫切需要这样的体验。蒲池先生总算理解了,把他推荐到一家美日合资公司--日本迪克赫丘列斯公司当主任研究员。他又一次放弃年薪8-9万美元的工作,返回福建领取月薪390元的副教授工资。谈起这段经历,程教授毫不后悔地说:"虽然我回国后没有继续去做该公司的研究课题,但在这里获得的理念--怎样挑选课题,把课题解决好,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满意,却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收获不会比读几年博士小。这段经历,为自己后来开展产学研结合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在搞好生物质综合利用
        留学回来后,程教授经一番调研后发现,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许多企业迫切需要的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新技术,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为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不是那些脱离实际、无法实现产业化的论文和专利。他不久就选上松香。因为福建山区多,天气不冷不热,很适应松香的生产;而且是世界重要的松香生产地,每年生产5-6万吨松香,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七分之一。他花了五、六年时间,运用新技术提升松香品质,推进松香产业化,产品销到日本、欧洲等地,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但后来我停了下来,为什么?我认为这题目太小了。全世界加起来松香年产才40万吨,做得再好又怎么样,没有影响力。而生物质中仅木质素全球一年是2000亿吨,如能用这资源来造福人类,就可能像袁隆平用杂交水稻解决人类吃饭问题一样,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而且,中国虽是个天然气、石油严重缺乏的国家,但中国国土大,农林废弃物多,仅秸杆一项每年就有六、七亿吨,如充分利用起来发展生物质能,替代部分传统能源,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国家能源安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生物化学、高分子学,正适合从事这项事业。"程教授坦率地解释说。
        从此,他迷上生物质能。他先把目光对准用生物质中的木质素。但他也在实践中发现,近些年国家投了不少钱支持发展生物质能,但多数企业至今仍亏损经营,举步维艰,产业化无法形成。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一些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生物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块组成的,虽然因为生物质种类不同,各组分含量不尽相同,其中仅木质素就占了15%-40%。而多数企业只用了纤维素来做各种生物乙醇燃料,这样生物质未得到充分利用,做成的生物燃料成本很高,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程教授肯定地说:"很清楚,生物能源的根本的出路在于搞好综合利用,把生物质三大块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先用生物质内的纤维素生产生物能源或功能性多糖,然后用木质素做各种高附加值的高分子材料,最后用剩下的残渣可用来做牛皮纸或生物多元醇。这样把生物质三大组分"吃干榨尽",企业就能扭亏为盈,生物质能这一产业就能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认定了,程教授更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事业。十二年来,他围绕木质素的分离、提取以及综合利用展开攻关,经常起早摸黑,试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深入企业、四处奔波,一年到头难得有休息的时间。爱人心痛地说:"你也不差钱,何必还那么辛苦?人家打麻将都打好几年了。"成功不负有志者,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成功了。至今,他在木质素的应用上已申报了31项专利,其中有:《髙沸醇溶剂法制备纸浆与木质素产业化》、《髙沸醇木质素改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髙沸醇木质素橡胶改性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含高沸醇木质素衍生物的混凝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酶解木质素的有机分离提取方法》、《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的原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酶解木质素改性热熔型树脂的制备方法》等13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这些先进技术的转化与运用,使原来被废弃的生物炼制残渣中的木质素变成宝贵的新材料,每吨通过综合利用中最少可以增加1000元以上的收入。
        科学技术是没有省界、国界的,国内外生物质能企业纷纷找到程教授。山东有一家主要利用玉米芯等植物秸秆,专业生产各种生物质能源及生物质化工产品的企业集团。该集团拥有五个研究所,生产的主导产品酚醛树脂占有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几十个亿,年纳税几个亿,但每年它却为堆积如山的炼制糠醛之后的生物质残渣发愁。采用了程教授的新技术,生产酚醛树脂所需的苯酚部分用木质素代替了,减少了石油化学品,等于节省了石油,价格也便宜了,企业的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预计三年后,企业有望跃升为世界最大的酚醛树脂企业。国内另一家国家级高新企业,主要生产木糖醇,但每年却有数万吨的生物质残渣,要花钱请人把它当废渣运走埋掉。运用程教授的技术处理加工后,这些废渣得到很好的利用,可以生产万吨的新产品,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当然满意。吉林、黑龙江、安徽等地他也相继把团队成员派去,推动新技术更快在当地落地生效。
        程教授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已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未来三、五年时间里,完成几十万吨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并已制定了运作的线路图。示范是最有说服力,一定要把样板生产线先做出来,用事实说话。春节后他将开始实施,争取在一二年时间里,做出若干个生物质综合样板县,把生物质的三大块全部用起来,然后在全国各地加以复制推广,实现生物质能的产业化,真正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
积极慎重地发展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生物质能未来三五年肯定会有大发展。我们要抓住机会抢时间积极发展,又要科学慎重地加以推进。"谈到如何发展生物质能时,程教授强调充满信心地说。他说,近几年,发展生物质能越来越引起各地的重视。不少地方看到农林废弃物每吨可以几百元、甚至大几百元卖出,农民可以从中增加不少收入;农林废弃物还可以用来生产生物能源,如酒精、丁醇、生物天然气等,替代部分紧缺的石油产品;剩下的木质素又可以用来提取、生产各种高分子新材料,做塑料、橡胶、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前景相当吸引人,发展积极性很高。吉林省提出,将发展生物质能,作为吉林省第二次农业开发,以此再造一个吉林农业。好几个省也已经与他联系,请他用研发出的新技术,帮助他们把生物质综合利用做起来。他认为,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程教授对发展生物质能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生物质资源要有保证。他说,这是前提、是基础,资源要有保证才能做。要建立起生物质资源的保障体系。要实事求是,对各地理论上统计出来的资源资料,不应麻木地把它最大化,最多只能用一半,以确保所需的生物质资源在可控范围内。最好选在农林产品产区、加工厂的附近搞生物质能开发,这样资源比较有保证。用优质草种种植生物质做原料也可以,但南方雨季时间长,有的地方多山区、少平原,不好进行机械化收储,要考虑易其储存问题,保证生物质资源不会烂掉发霉,一年四季要确保生物质资源供应工厂化生产的需求;还要考虑生物质资源的收割、运输、保管成本,如果扣掉成本还有利可图,就可以做。设厂也不能到处乱设,造成互相抢资源,最好做到留有适当的余地,又不浪费资源,就像把鸟放在笼子里,让它有一定的空间活动,又不把它憋死。工厂规模要适当,实践已证明掌握在两万吨以上,20万吨以下为好,这样便以资源的供应,可降低物流成本,才能有钱可赚。最好能让资源提供方成为股东,结成利益共同体,同心做好生物质能产业。
        二是技术上要有保证。做生物质有一定难度,要成功不易,生物质品种很多,不同的木质素转化为高分子材料要有不同的办法,要做得精细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看有没有本事把生物质的三大块成份都综合利用上,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来。单打一肯定会失败,国内搞生物质的企业,不少做了几年就做不下去、倒掉了,根本原因就是技术上只能利用其中一块,没办法将生物质三大组分都用起来。
        三是市场上要有保证。从生物质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市场需要的,能接受的,卖得出去的。市场已经有了你要生产,必须是同等性能价格却比别人便宜的,或同样价格的产品性能却比人家好。
        四是制定可行性报告时要考虑非政策因素。不少案例已证明:做生物质要很慎重,要考虑到非技术因素,否则再好的技术也可能碰钉子。国外有一家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三亿元搞生物柴油,建成投产后才发现生物质资源收集遇到很大障碍,资源要从一家一户中收集过来,需求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资源价格又往上涨,收集的成本越来越高,从原来每吨二三百元涨到七八百元;加上产品单一,产品生物柴油附加值又不高,结果失败了。我国有另一家大企业,在广西用生物质木薯做酒精。制定可行性报告时生物质资源每吨才三百元,等一百多亿元的设备运进去后,材料已升到六百元,开工时又涨到八、九百元。这时,什么可行性都没有了,很难经营下去,如今公司已快到卖设备、卖地的地步。
        五是要把国家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国外许多国家ZF对搞生物质能都有补贴,我们国家也有,据说每吨补贴1800元。补贴当然不是长远之计,最终要靠技术给社会创造效益,而不是靠国家补贴来创造效益,最终目标应是不要国家补贴也能生存。但对国家有限的扶持资金要用好、用及时,用到点子上、用到关键环节上、用在真正做事上,让在生物质资源种植收集、生物能源生产、木质素加工等重要环节上真正做事的企业和个人,都能得到支持与鼓励。
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超越
        话题深入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对此,已科学创新路上摸爬滚打一、二十年的程教授显得感触良多。他斩钉截铁地说:"一定不能跟着人家的屁股走,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超越人家。"
        程教授说,他们研发的成果之所以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就在他们不是跟着国外的屁股后面走,而是走出自己的新路。他的日本导师蒲池教授来福大学术交流时感叹地对他说:你好厉害,回国后所做的东西与你在日本的研究基本没有关系。我对他说:如果我做与日本一样的东西,就没什么价值。正因为我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这些超越。挪威世界最大的木质素生产企业之所以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再三前来取经,也是对方发现他们所做的与其不一样,我方开发的新型木质素是没经过造纸直接造出来的,活性更大,可生产更多类型的高分子材料,比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高附加值的东西;而对方所用的木质素是造纸的黑液,在造纸过程中经过高温高压,天然木质素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被破坏,只能做普通水泥减水剂等档次比较低的东西。世界著名企业日本住友公司去年几次请他去,也是对方认为我方开创的技术走在他们的前面,比他们做得还好。芬兰最大的森工企业--芬欧汇川集团(也是世界前六百名的企业),也是看到我们的自主创新,才主动与我们联系,开出想与我们合作的项目。
        程教授接着指出,要树立"不能产业化的研发成果不算好成果"的理念。科技成果最后要 看效果,看新技术企业有没有用上,看能不能产业化。对一个科研人员的评价主要不是看其有多少专利,有多少篇论文,而是看新技术企业用上后效益是不是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是不是增加了,别人做不到事新技术是不是能做到。所以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工科的一定要到生产第一线去,到下面去发现国家、企业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如何去解决,研发的专利怎样才能用得上、推广开;到基层好好听取企业的意见,对自己的试验室的成果很好地进行探讨衔接。与此同时,还要采取各种办法,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特别是了解国外在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确保自己始终站在知识和信息的前沿。这样,我们做的工作才能第一流,才能用不同的办法来做好同样的事情,超越别人,才能让研发的成果变成产品,进入市场,创出好的效益来。
        "研发成果一定要考虑产业化的成本,只有保证企业合理的投入与产出的成果才能最后成功。"程教授特别强调。他指出,目前一些研发单位和个人,不考虑成果产业化成本,只考虑在试验室做成后写论文发表。他举例说,国内有家从事生物质生产企业,将国家扶持的钱买了一台价值100多万美元的实验样机。这样的设备只能作样品,产业化根本用不上,没有实际意义。又如:木质素日本许多人也在做,有的采用超临界技术来做。我对他们说,用此方法做不能说没创意,但只能用来写论文,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产业化。它用来做一公斤数千美元的玫瑰油还可以,但用它来加工农林废弃物恐怕不行,要得不偿失的。
        程教授最后指出,当前要做好产学研结合,还有很重要一点是:建立严格有效的成果鉴定验收机制。目前许多人跑北京忽悠,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手段要到钱,一拿就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上亿元,结果什么成果都没做出来。要建立更科学的机制,由国家将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公开摆出来,谁能解决的请举手,立下军令状领去做,鼓励支持其尽再大努力把它做好;重大专项可以分期分批提供经费,完成前一阶段研究目标,再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经费。不能让作秀、浪费科研经费的项目蒙混过关。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实实在在地去做事,国家有限的科技资金与资源,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程贤甦课题组成员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16 05:5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