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废待兴 (老行当)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8:06:13 | 只看该作者
 — 补锅担 —

  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出道前演过一出湖南花鼓戏《补锅》。补锅这行当应是全国皆通的手艺活。用生铁铸的锅烧饭炒菜是很科学的,人体缺铁会生病,而用铁锅烧饭炒菜,就可给人体补铁。但铁锅容易生锈,容易穿洞或开裂,因此,补锅这行当很早就流行了起来。

  我的老家原先叫马厩镇,就有过两位专门挑补锅担的人。他们是父子俩,父亲叫四扣子,五十岁不到,很显老,看上去有六十开外;儿子叫大扣子,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子。大扣子就是跟着老爸四扣子学的手艺。

  补锅的担子往往一头是一个龟背形箱子,箱子下面装一个风箱,上半个箱子隔成木格,放置工具、材料;另一头是一个木框,有煤炉、白煤、木片铁片和一只小焊锅。进村时,父子俩会有一段水流味很足的叫板:“修镬子来,镬子修哇……”遇到主顾,他们就放下担子,大扣子点煤炉,四扣子再到村上吆喝,以便把另外要修补的铁锅收集起来。

  用柴片点燃煤炉,加上白煤后,在炉中心放置一个小焊锅,再把敲成碎片的生铁片放入焊锅,然后用一支薄铁皮小管子接通风箱与煤炉。风力很快助燃煤炉,小焊锅内的生铁片很快熔化,父亲四扣子把收起来的破锅洞或裂纹敲大,然后,用铁钳夹住铁勺子,清除浮在铁水上的杂质,使液化的铁水更纯净。

  补锅开始,四扣子左手掌里摊一个用几层布叠成的像饺子皮大小的布饼,上面放一层绿英砂,右手的铁勺子从焊锅中提取出一粒咖啡豆大小的铁水珠,倒在布饼上,衬到破锅的底部,右手放下勺子后立即用另一根沾上油水的用棉布卷成的小棍子在内侧压上。这个挤压的过程要快又要用力均匀,特别是里侧,一定要平滑、无疤痕,否则得敲掉重补。他们补完锅后还会用事先准备好的木盆里的水让你试压一下,看看有没有渗水的破眼。

  1955年冬,老爸四扣子生病回老家,大扣子的手艺也已炉火纯青。于是,他一个人挑着补锅担继续走村串户吆喝。那年冬天的雪下得很大,时值春节前两天,补锅的生意特别红火。大扣子忙了一整天,回住处时已很晚,大雪纷飞,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雪地里。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脚一滑,人和担子一齐掉入一条小河里,直至下一天中午才被人们发现……

  乡村没有了补锅担,家里的锅破了,人们只得用箩筐盛破锅,另一头系几块砖头,挑到几公里外的小镇上请另外的人补。每到此时,人们都要叹息一声:四扣子、大扣子啊……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8:06:40 | 只看该作者
— 补碗担 —

  由于地域优势,平湖农民的日子不算艰难,由于民风淳朴,过日子也非常节俭,所有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都是能修则修,能补则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如缸、甏、碗等破损后都会修补后再用。儿时经常听到“补甏来!修缸补甏来”这样的吆喝。而且这吆喝的声音很入耳,“来”字只有半拍,突然休止,显得很特别。水缸、粪缸在当时都以“石”计算(一石为150斤)。有七石缸、五石缸等。甏则以“斗”计算(一斗为15斤)。有五斗甏、三斗甏、一斗甏、半斗甏等。补缸甏的工艺很简单:在裂缝的地方两面打几个铁攀,然后采用氧化原理,用生铁屑调盐卤水嵌入裂缝,正反面适当凸起,氧化附着后,便是滴水不漏了。

  相对而言,补碗的工艺就要细巧得多,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其实,补碗担的行头也很简单:一般一头是一只两层木箱,上立一根木桩,挂三把大小不同的钻,当然钻头是金刚石的;箱子中放些紫铜攀、钻头、瓷粉等,另一头是一只竹制方框,放些常用的碗、茶盅、盆子,以便在补碗的同时,兼带零卖。

  补碗的硬木钻杆与木工钻不同,它轻巧、灵活,适宜单手操作。旋转靠手力拉动横档竹片,左三圈、右三圈的旋转,使金刚钻头慢慢钻入,其深度刚巧是紫铜攀须扎入的深度。钻的孔要比铜攀头小,使其附扎时饱满牢固。拼接碎瓷器时非常细致,将瓷器上的人物、花鸟、书法尽量保持原色原样。笔者曾在一亲戚家喝茶时用过一只修理过的盖碗,上面的仕女图上的手指,经拼接后,几乎与原式相差无异。钉上紫铜攀后,用小榔头轻轻敲击。然后用黏稠的瓷粉涂抹在缝间和铜攀周围。

  挑补碗担的大多是江西人,由于打钻时会发出“吱——过——吱”的声音,产生了乡间流传的一句歇后语:江西人钉碗——自顾自。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8:07:18 | 只看该作者
— 换糖担 —

  乡间曾称换糖担是金扁担。说明生意虽小,利润却很丰厚,本轻利重。也有种说法,是因为换糖时有人会把金银珠宝、珍贵文物当破烂来换糖。以前平湖地区挑换糖担的人很多,有外乡人,也有本地人。

  换糖担简单,一条竹扁担,两头是两个竹篰,一头竹篰上放两层木板,用于存放由食用糖熬成的麦芽糖。换糖的糖分三种:一种是平摊的,2至3厘米厚,按照兑换的数量,换糖人用一把上有卷口捏手的刀和一个小铁锤敲给你,走村串户时,小铁锤敲击方刀,四处招徕。另一种是将糖块堆得很高,类似现在的生日蛋糕,交换时,用一把锋利的刀一片一片斩下来,俗称斩白糖。刀的翘角上装着铁环或铜环,斩糖时,会发出“啷啷啷”的声音;行走时,换糖人不时摇着刀把,发出招徕生意的金属声。还有一种是季节性产品,就是“送灶糖”,一般在腊月二十左右热销,糖的样式是做成塌饼式的。民间习俗是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斋供灶王时都得用这样的糖饼,传说是为了让他吃了这种糖饼以后,粘住牙齿,使他不在玉皇大帝面前汇报时说这家人的坏话;或只说好话,甜蜜的话。

  换糖的方式是彻底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拒绝货币,只能用旧衣物、废铜烂铁、头发、鹅毛鸭毛等东西来换。计量不用秤称,毛估估用手一抓,立即敲糖,嫌少时,也有可能再补给你一片两片。

  换糖人很有口才和技巧,他们的交换对象大多是小孩和妇女,所以他们都会即兴编唱一些幽默、滑稽的顺口溜,一路吆喝着,叫唱着。一位名叫阿九的换糖人曾编过这样的顺口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糖要吗……阿九来哩,甜蜜来哩,机会来哩,大家勿要错过哩……废铜烂铁、破衣旧被、鹅毛鸭毛、猪羊杂骨,屋角廊下找一找,旮旮旯旯寻一寻,换块糖来甜透心……用破了的旧镬子,剪下来的长辫子,撕破了的旧裤子,穿烂了的破袜子,拿出来换糖来!机会千万莫错过,换糖阿九正走过!”

  这种有些俗气的吆喝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他带来生意上的兴旺。当然这种远去的场景现在只有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8:07:53 | 只看该作者
— 箍桶担 —

  木桶曾经是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越剧团演出了越剧《九斤姑娘》,唱词中唱到二十几种木桶,如“半夜三更要紧桶”、“有底无盖桶”、“有盖无底桶”等等,可见木桶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制木桶先要计算出每片木片需打弯的角度,然后用竹钉连接,底部的凹槽要能使底板嵌入,再外加竹箍或铜铁箍制成。维修时,换箍是主要的手艺,因为竹箍容易霉变,铁箍容易锈烂,所以需要不断修理,于是催生了一个行当:乡村箍桶担。

  箍桶匠很有才艺,在木匠行当中分长作、圆作、方作、细作四大类,长作是造房子,圆作是打桶,方作是做棺材,细作是制作家具、雕花。有句俗话说“造屋请箍桶”就是指专业不对口。而箍桶匠要具备圆作技术,细作的技艺,又需含竹匠的劈篾打箍,属于触类旁通之师。我熟悉的六观就是一位挑箍桶担的技艺高超的师傅。

  六观师傅的箍桶担一头是一只长圆形的腰子桶,两边出四环用竹片组成方框,桶里放工具,框内是劈削好的粗粗细细的篾卷;另一头是坐凳、包架、锯子、木钻等。走村串户时他不吆喝,只是以固定的日期到各村转悠,要箍桶的人家都会在固定的时日等他。如实在要紧,只要在茶馆里带个口信,他就会上门来服务。

  小时候,我特喜欢看六观师傅编竹箍,首先他用竹篾量一下桶体,然后圈成三股,用一支篾一圈圈穿梭,一只辫纹箍就编好了。套上桶后,用一支下方上圆,制有凹槽的榆木顶住箍又用一支下方上圆的木块击送。击送时,敲出很有节奏的声音:嘣咚、嘣咚、咚咚嘣;咚嘣咚嘣、咚咚嘣!无意中又转换成刮嗒、刮嗒、刮刮嗒!不到一支烟工夫,一只木桶就箍好了。

  六观师傅告诉我,竹箍最难编的是镬子气盖的下箍,因为是不等边的,上紧下宽,“放”的尺寸一定要掌握好,宽紧不合无法上箍。六观师傅还说过,人们最要紧的是马桶破了,得立即箍好,否则半夜里起来大解或小解,没有马桶,尿哪里?男人可以朝屋外跑,女人内急朝哪里跑!所以人家要修马桶,我总是立马动手。难怪前面说到的《九斤姑娘》要称马桶是“半夜三更要紧桶”。

  六观师傅还说:有的马桶如果坏了一块木板,还得给换一块,这也是很难的活,因为乡下的马桶是端桶,不是上环的拎桶,所以形状都是梅花糕形,里面直板,外面是凹凸花纹,配修的板得做得与原来的一模一样,所以得多备几样工具,要用细作师傅的绕锯和线锯,才能修得与原来的外形一样。

  六观师傅箍桶没限门,简繁、大小照单全收。大的如采菱桶、渔行的腰子桶,小到拳头大的饭桶,他都会箍。我曾问过他:“你拜的是哪一位名师?”他笑着说:“师傅只是指指路,你要手艺精,一是靠用眼睛去‘偷’;二是靠动脑子、磨心思自己摸出来。”

  六观师傅的手艺,至今令村里人念念不忘。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8:08:19 | 只看该作者
— 敲梆船 —

  以前纵横交错的河道里,常有一种敲梆船,那是专门卖泥彩塑的。往往一摇到村庄前的河段时,船上的人就敲起绑在后艄船沿边的毛竹梆子。毛竹梆子有一米左右长,削成六角型,两头留节,横边开一条2至3厘米的缝,中间的竹节全部削去。敲击时会发出嘣——嗡的声音。村人们听到这种声音,一边高兴地叫着:敲梆船来了,一边纷纷拥向河埠。

  敲梆船不大,与耥螺蛳船差不多。中舱盖箩席,后艄摆一只小缸灶,三弯的木橹油上得很考究,木橹和橹撮上套着两只无指棉手套。前舱的平棋上摆满了花花绿绿、活灵活现的泥彩塑,有人物、动物、器物等很多品种。船主人用泥塑同岸上的人交换,多数用粮食、鸡鸭蛋,少量用钱交易。

  摇敲梆船的大多是残疾人,他们缺手少腿,或者是侏儒,再或者是麻风病患者治疗后留有严重后遗症的。本地人不会计较这些,他们看上的是绚丽多彩的泥塑品,如胖得盘腿而坐的大阿福、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的阿福婆,以及人们熟悉的古装戏剧人物、活灵活现的狸猫、活蹦乱跳的猴子、高声歌唱着的雄鸡……人们一看,购物的胃口就被高高吊起。往往一个村庄,只需停靠两三个石埠,全村就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家会与他们交换过。

  残疾的船主人行动不太利索,但购泥彩塑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把粮食主动分类装进他们的器具里,或者尽量兑好散币,使他们不用找零。绝没有哄抢或像现在超市里经常发生的偷摸现象。如果看见船主人家后艄还有个背上吊着绳子的活活泼泼的男孩或女孩时,心地善良的农妇们会附带给小孩送去几个圆团、几块栅糕,或自己的孩子穿剩的一两件衣裤或鞋帽。船主人总会合着残疾的手打躬作揖,表示感谢。

  人们喜欢泥彩塑是有道理的:他们有时走入庙堂,是为了神圣的祭祀和遥远的祈福。神圣的菩萨于他们而言有很大的距离感,而这些活生生的小型泥彩塑带给他们的是一种真实的美的享受,没有阻隔、没有距离的美丽与快乐。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8: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笑看红尘。。。 于 2011-10-21 08:10 编辑

 — 裁缝师傅 —

  以前的普通农户在春、秋、冬三季都会请裁剪师傅上门来做衣裳。除此之外,每遇红、白事也得请裁缝师傅上门。区别在于喜事的准备时间长,分几年几次完成。而白事时间紧,两三天内就得完成。当然也有殷实富裕人家,有老人到了一定年龄,提前缝制过世时穿的备用衣,俗称寿衣。与此配套的,也有预先做好棺材的,俗称寿材。

  乡村的裁缝师傅几乎与木匠一样多,但收的工钱却略低于木匠,而且是计日制。但农民在讲究质量的同时,也讲求数量。比如某师傅一天做几件,会与另外的师傅比,所以裁缝师傅学得技艺后,还得手脚快,出活多,这样的师傅生意就多。

  我家亲戚中有个叫留荣的裁缝师傅,他从13岁拜师学艺,到我懂事时,他的技艺已很成熟,所以,一年中能有八个月在做上门工。

  裁缝师傅留荣有手绝活:他裁衣时不用尺去量人家的肩宽、腰围或女人的所谓“三围”。他全凭目测,手眼似尺,遇到极少数身材有点特殊的人,才用他长长的中指、拇指比划一下,就心中有数,最后做出的衣裤保管合体、舒适。

  留荣师傅上门做活时带着一只熨斗和一个针线包。熨斗是生铁浇铸的,平底,底直径15厘米左右,口略大,呈不规则椭圆型。熨衣服时他把木柴点燃后装入熨斗,以不爆、不灭、不出明火为佳。我的家乡是养蚕区,桑树段柴是最理想的熨斗燃料,因为它能长久地阴燃。针线包是一块厚厚的毛毡布,别着各式各样的针,还裹着一把剪刀和一支竹尺。

  留荣师傅一天能缝6至8件的单衣和夹衣,很出活,且人很节俭,他不吸烟、不喝酒,主人为表示客气,师傅上门都会准备较好的菜肴,如肉嵌鲫鱼、肉蛋饺,或杀个兔子鸡鸭之类的家畜家禽,但他一般不会动筷去挟,主人客气,挟到他碗里,有时他还会退回。只有在完工结账后的晚餐,他才会稍微吃一点。

  请留荣师傅做衣裳,他一般会叫当家的女人或姑娘们做下手工,如缝纽攀条、开纽扣洞等。还会教她们学会如何穿挽布纽珠,制作盘香纽、琵琶纽等。他没有师傅架子,一边忙手里活,一边与打下手的女人或姑娘说说笑笑,但声音不大。他很得女人心,乡村放露天电影,女人们一见他,往往会让出自己带来的凳子让他坐,自己宁愿站着看。

  也有男人们看不惯他的这副奶油腔,怀疑他心术不正,背后骂他“青头留荣”,不过骂归骂,他家下次请裁缝师傅时,请的仍旧是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发表于 2011-10-21 08:35:09 | 只看该作者
老行当,儿时的回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09:17:57 | 只看该作者
good0791 发表于 2011-10-21 08:35
老行当,儿时的回忆~

亲切而温馨!
29#
发表于 2011-10-21 10:16:5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条~~~猛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0:40:35 | 只看该作者
独孤雪 发表于 2011-10-21 10:16
最后一条~~~猛

谢谢管理员的肯定。{:1_212:}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23 19:2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