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日本影視塑造各色中国人 近年刻意丑化不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17: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新中国银幕上的日人形象,已从当年脸谱化的“日本鬼子”,到作为全球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的中国和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日在有限的素材中,日本影视作品里出现的中国人呈现出了不同的多位对日本电影颇有研究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日本的民族单一早年的日本电影更多的是被zf当作奴役民众以及鼓吹极端民族在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多了起来。在剧情更可笑的是,中日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被极度美化:日本人战败后的日本开始了一轮社会反思的高潮,而这一时期的电影人尽管右翼势力的影响尚在,但总体看中国人的形象在这一时期有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进入缓和期,中国人形象在日本在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开始被日本影人大规模改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电影市场偏爱特摄片(特指由日本,展示了唯美的中国风光和神秘、淳朴的云南部落文化;而在2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日益加深。但中,中国人成了友好互助、善解人意的一方,对上海的刻画脱离如今,日本人对中国的情感转入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时期,为避免一说起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岩井俊二“近些年的日本影视作品,虽然这些日本人所塑造的中国人多数知名影评人云飞扬还和记者提及了另外一点原因,他认为,日本在38岁的日本演员矢野浩二的记忆中,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当矢野浩二被问及早年的日本电影宣传“国策”的看法时,他含但矢野浩二向记者坦言,日本的影视作品中大部分是现代戏,对




在日本的影视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多。

法制晚报9月18日报道  近日中日关系成为焦点,中日两国De(De(的))复杂关系也一直是两国影视剧热衷的题材。
但在38岁的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微博)的記忆中,日本影视剧里的中国人,远不如中国影视剧里的日本人来得多。
新中国银幕上的ri(日)人形象,已从当年脸谱化的“日本鬼子”,到如今变得丰富、多元。lai(来)华多年的矢野浩er(二),就饰演了不少人性化的日ben(本)人角色。在日本影视作品中,这種变化也是相應的。從侵华战争时期,《苏州之夜》等片zhong(中)被刻意丑化的華人形象,到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重情重義的zhong(中)國人“肖飞鸿”的出现,其间也不过是短短50年的光阴。
日本战败后,中日关系几度变化。全qiu(球)经濟一体化的现zhuang(状),也使得这liang(两)个dong(东)亚大国只能搁zhi(置)争端,寻求共tong(同)發展。
作为quan(全)球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的zhong(中)国和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日本,在被称作两国关系晴雨表的影视作品中,也要放弃傲慢与偏見,回歸li(理)智与情感。
和好莱坞经常主打中国元素不同,在日本的影shi(视)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多。
在有限的素材中,日本影视作品里出xian(现)的中国人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二战期間,在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鼓噪下,中国人多次被丑化;而大半个世纪后,日本影视作品却避而不提往事,一pai(派)中日关系热络的景象。
多位对ri(日)本电影頗有研究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日本的民族单一性特征,民众对历史敏感题材的避諱,致使其ying(ying(影))视作品chang(常)选择“忽略”中国人;随着时代变化,电影人受该國右翼或左翼思想影響,对中国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历史梳理
二战时 形象被彻底丑hua(化)
早年的日本电影更多的是被zf当作奴役民众以及鼓吹极duan(端)民族主义、军国主yi(义)的武器。1938年,日本zf提出“大東亚共荣圈”口号,此后出現了很多展現军国主义的電影。如1939年的宣传电ying(影)《上海陆战队》,將日军在淞沪會战中的恶劣表现进行了颠覆性美化,中国军人则在其中扮演了丑陋、无耻的一方,无论是战斗su(素)养,还是个人品格上都和日本军人有很大“差距”。
在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duo(多)了起来。在剧情类电影zhong(中),中國女人的出镜率远高于中国男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的《苏州之夜》。但是,其中的中国女人全部以柔弱、多疑De(的)形象出现,颇有“性别化”中国的嫌疑。
更可笑的是,中日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被极度美化:日本人侵占中国领tu(土)、欺凌中国人的事实被粉饰成“日本在为中国人dai(带)来福利”的假象。
二战后 形象有所gai(改)观
战败后的日本开始了一轮社会反思的gao(高)潮,而这一时期的电影人如小津安二郎、黑泽明等,jiang(将)視角放到普通民众的sheng(生)活中,具有强烈的现实yi(意)味。在这一階段,日本chan(产)出的战争電影大幅减产,有關中国的dian(电)影减少。
盡管右翼势力的影响尚在,但总ti(体)看zhong(中)国人的形xiang(象)在zhe(这)一时期you(有)所改观。1950nian(年),日本推出了首部反二战題材电影《黎明的逃脫》,中国军dui(队)不再像以前那样羸弱不堪;1959年起,日本左派導演小林正树推出了《做人的条件》六部曲,不仅中国人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还承认了ri(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场qin(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的反击是正义的,影片充满勇气和智慧,获奖无數。
zhong(中)日建交 成就英雄形象
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进入缓和期,中国人形象在日本电影中相对客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日本电影大shi(师)山本萨夫的ji(纪)录片《战争与人》,该片在1970-1973年连续拍摄了三部,通过亲身参与过侵略中国的五代一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完成了一部日本军guo(国)zhu(主)义的qin(侵)华戰争史。其中的中国人形象yin(因)客观、真实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山本萨夫也因此荣膺每日电影奖最佳导演。
在这一时期,zhong(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開始被日本ying(影)人大規模改编,1978年真人版《西游ji(记)》和1991年德jian(间)書屋動画版《三国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孙悟kong(空)、刘备等英雄形象藉此为日本人熟知和喜爱,至今仍是影视动漫作品的宠儿。
20世纪末 形象神秘美好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电影市场偏愛特攝片(te(特)指由日本拍摄的以奥特曼、假面骑士等为代表的一系列ying(影)片)、动画剧场版和言情类电影。这一時期在很多具有强lie(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作品中出现了中国ren(人)的身影,或温婉或神秘,有着獨特的意味。
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中国人的戏份大幅度增加。三池崇史1998年拍出了完全不同于自己之前风格的《中国鸟人》
,展示了唯美的中国风光和神秘、淳朴的云南部落文化;而在2005年野村泰夫的愛情电影《上海恋香》中,中国人更加淳朴,中日友好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次贷危机 形象ri(日)趋復杂
2008年次贷危機爆发,中guo(国)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日益加深。但这也使得日本影視chuang(创)作者对中国的看法再度产生了分歧。多数人對中国人友好和光鲜的一面更感兴趣,亦you(有)不少ren(人)又开始丑化中国。
在2008年NHK的电视剧《上海潮》
中,中国ren(人)成了友好hu(互)助、善解人意的yi(一)方,对上海的刻画脱离了以往的古旧se(色)彩,显示出了光鲜繁華的景象;同年推出的电視剧《日本OL》中,中国人成了jian(坚)强勇敢、可gong(共)患难的象征。不过在2010年的電视剧《月之戀人》
中,在刻画与日籍公司抗争的中国工人上,明显有失偏颇。
如今,日本人对中国的情感转入了一个相對复杂的時期,wei(为)避免争议,有中国人形象的影视作Pin(品)大量减少,刚好和拼命融入zhong(中)国元素的欧美国家相反。
业nei(内)解读1
中国影评人:
近年ke(刻)意丑化不多
一说起日本ying(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hen(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的“肖飞鸿”,由三上博史扮演的“肖飞鸿”虽然chu(出)身社会底层,只是在一家废品安置区兼汽車修理站工作,但是在中国影迷心中仍然是重情重義的代表人物。
“近些年的日本影視作品,虽然這些日ben(本)人所塑造的中国人多数来自she(社)会底层,但是刻意丑化却真的不多。”知名影评人赵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其中涉及的中国人数量本身就不多,这yu(与)日本的民族单一性you(有)guan(关),他们的外来人口比例很少,因此dui(对)移民电影涉猎的也就不duo(多)。er(而)對于敏感题材,日本電影ren(人)yi(一)般也不愿意去直jie(接)碰触。”
知名影评人云飞扬还和记者提及了另外一点原因,他认为,日本电影的艺术流派很多,电影也多是讲述愛情、小人物的生活,反映日本民众的普tong(通)生活和社会问ti(题),“这与好萊坞不同,我们在好莱坞电影中所见的中国人shi(是)脸譜化的,但是日本電影中却没有zhe(这)样的情况。”
业nei(内)解读2
矢野浩二:观众需要“人性化”角色
在38岁的日本演yuan(员)矢野浩二的记忆中,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远沒有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人多:“以前真的很少,有印象的并不多,這几年还有一些,年底我也要在《金田一少年的事件簿》中扮演中国ren(人)。”这也是矢野浩二14年来,再次参加日本电视剧De(的)拍摄。
当矢野浩二被问及早年的日本电影宣传“国策”的看法时,他含蓄de(地)biao(表)示:“现代观众越来越喜歡kan(看)一些人性hua(化)的角色。”他解释道,“在中国拍戏十余年,2003年左右经常接到的jiu(就)是一xie(些)抗战中的日本人,这些角色比较脸谱化,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日ben(本)鬼子’,但2007年以后,这种情况就慢慢改变了。”
但矢野浩二向记者坦言,日本的影视作品中大部分是现代戏,對中日战争时期的涉及很少。他表示,自己很兴奋能够在日本影视作品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形象,yin(因)为这说明“日本人对中國人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国人的了解也越來越丰富”。
二战结束前
军国主义xuan(宣)传作品为主,中国人形象多为反派,丑陋多疑
二战后
左翼势力抬头,中国人电ying(影)形象有所改观
建交后
孙悟空、刘备、曹操等中国文学经典形象进入日本
▲早期日本战争電影中,中國军人的形象不佳
▲小林正树代表作《做人的条件》
▲动画片《三国志》系列让中国历史人物首次在日本成为英雄
▲《上海恋香》讲述了日本女孩和中国青年的爱情故事
20世纪末
神秘美好成为中国人形象的代名词
2008年
次贷危机后
形象开始复杂化,一方面是美好奋进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代表软弱忍让。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3 19:56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