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部老片《窃听风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2: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处身纷乱复杂的社会,现代人习惯将真我隐藏起来以假面示人,眼见的未必为实,反而当人们处在自认为安全的环境里,放下对外人防备的戒心所讲述的话可能更能揭示其本来面目,当然,得用非常手段——窃听才能听到那些秘密。

《窃听风暴》
日期:2006年3月
发行: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片长:137分钟
导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主演:Ulrich Mühe(饰卫斯勒)、Sebastian Koch(饰德瑞曼)  
音轨:Dolby Digital
画面:2.35︰1
  对职业窃听者而言,窃听只是工作而已,他只需要去听,不应该去看,不应该有感觉,更不应该去关心,但人性本善,与冰冷、现实的理性发生激烈冲突在所难免,最终结果可能更令人沮丧,但也可能划出一道彩虹。在《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里,这种人性的闪光就使秘密窃听行动不但没得到预期的收获反而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故事讲述前东德秘密警察卫斯勒奉命对剧作家德瑞曼实施监听,随着工作的深入,他慢慢从怀疑转向同情和支持,最后,他牺牲自己的前途让德瑞曼避过了一劫。
  窃听者卫斯勒业务熟练、经验丰富,他向秘密警察学校的学员授课一场戏就展示了高明的审讯技巧和攻心术,被窃听者德瑞曼有着艺术家常见的感性而不理性的气质,虽然身处人人自危的环境,但他受到的冲击并不大,一方面因为他认识总理的朋友,算是有后台了,另一方面他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属于知名人士,因此其作品仍能比较自由地在前东德上演,不过,职业习惯使卫斯勒对这个不太关心“窗外事”的听话的人持怀疑态度,文化部长也不相信与激进文人素有来往的德瑞曼是清白的(另一个原因是部长对德瑞曼的漂亮女友克莉丝塔垂涎三尺),在部长授意下,监听行动展开了。


  

其实,德瑞曼了解现实,他只是不愿也不敢正面现实,不过,当他最尊敬的导演因反对文艺压制而走上自杀绝路、克莉丝塔被部长性侵犯等打击接踵而至,他终于开始反思并有所行动,他决定就zf严禁谈论的自杀问题撰文抨击。另一边,在长期窃听工作影响下已习惯冷漠处世的卫斯勒在对窃听对象风光、自在生活下遭受的事业、感情折磨有了深入了解后产生了同情之心,因此,对于德瑞曼准备撰文的举动,卫斯勒不但没有如实上报,反而顺着对方所说的为庆祝东德建国40周年创作剧本的借口在监听报告中为他圆谎甚至杜撰剧情。最后,德瑞曼的匿名文章辗转在西德发表,此举使东西德关系紧绷,上司开始追查,虽然克莉丝塔承受不住压力供出了男友(事后出于良心谴责,她选择了自杀),但卫斯勒却抢先一步移走会暴露文章来源的打字机使秘密警察的搜捕行动告吹从而救了德瑞曼一命。
  德国电影注重思想性而非煽情效果,对于当时东德的社会现状,故事没有刻意将矛头引向体制方向,而是为卫斯勒无私、不求回报的正义行为加入了充满现实色彩的人生命运处理。由于窃听行动失败,卫斯勒被贬,两德统一后,他干着平凡的邮差工作,德瑞曼知道真相后,故事没有老套地呈现感激流涕的画面,而是让已久未创作的他著书献给HGW XX/7(这是卫斯勒的秘密警察编号)致以内心的敬意,这种理智的“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漫溢出香远益清的人文温暖。

  


冰冷的窃听仪器如实地传递了信息,有思想的个人却可以令事情发生逆转,窃听行动的失败正反衬了良知的胜利,在那个人性受到压抑、思想遭到禁锢的极权统治时期,这种默默的勇敢的支持尤为难能可贵。这部内容丰富、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节奏张驰有度、表现手法细腻冷静、表演精彩感人的影片获得了德国电影“金罗拉”奖7项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盗窃、剽窃、窃夺、窃玉偷香……现代汉语中与“窃”字沾上边的大多是贬义词,窃听同样如此,但讽刺的是有时窃听偏偏就是打开真相之门的钥匙,在怎样的前提下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通过非法手段听到的秘密才是最重要的。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20 06:17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