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乎:Kindle 的数据线为什么这么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8:4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乎,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知识;知乎,帮你发现更大的世界,让你了解更多的知识,知乎,聚集了高质量的问题,让你解答更多网友的问题,从而体现个人知识的渊博,在知乎你的威望就越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体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知乎有哪些好玩的问答吧!



问:Kindle 的数据线为什么这么长?
答:我是来反对 @李楠 的回答的。他的回答有严重的技术错误,而且居然上了知乎的每日精选?!
(我已经赞了跟我观点一样的知友,就不重复我的猜测了。)

技术上没什么难点,Amazon 也没什么「技术突破」。制作 USB 线缆不需要什么高端技术,只要良心选材,两三米长的线缆跑个高速设备不是大问题。我曾在市场上买过两条一米多的「USB 延长线」串在一起再连普通 USB,一样照样用。

所以 Kindle 数据线长跟「技术突破」没什么关系。

下面开始跑题。

以下图片引自 USB 规范 2.0。

6.6 节:线缆机械配置与材料要求(Cable Mechanical Configuration and Material Requirements)的 6.6.3 部分:电气特性:




这里明确指出线缆电阻不得超过每百米 23 欧姆,就算来回也不过才 46 欧姆。

对于信号线来说,电阻也不是越小越好,按照 7.1 信号特性的要求,在无负载情况下,D+/D- 对地的直流阻抗要求是 45 欧姆±10%,是的,电阻不够大需要 USB 设备增加电阻去做匹配。

再看第 7.2 节 功率分布 (Power Distribution)7.2.2 压降预计。最差情况下一个 Low-power 设备也要求不得低于 4.4 V 的电压。这还得是工作在 Low-Power 模式下的设备。4.4V 电压直接接到电池上,给大部分电池充电也毫无压力了。

再看第 7.2 节 功率分布 (Power Distribution)7.2.2 压降预计。最差情况下一个 Low-power 设备也要求不得低于 4.4 V 的电压。这还得是工作在 Low-Power 模式下的设备。4.4V 电压直接接到电池上,给大部分电池充电也毫无压力了。





再看 7.3.2 总线时序/电气特性表,工作在高功率情况下的设备需要降压才行。




最后是线缆特性要求:




可以看到 USB 规范对供电电压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只要是符合 USB 规范的线缆,基本不会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1]——因为按照标准必须提供至少 4.4 V 的电压,而一般设备使用的 USB 设备并不工作在 Low-power 规范下(启动后立即转换成高功率设备,因此供电必须是高于4.75V),李楠所说的情况根本不成立。

关于锂电池充电电路设计不再赘述。即便是国内,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深圳手工作坊生产手机的公司)会不加任何控制地直接把 VCC 接到电池上面充电。涓流充电技术等等等等只要一块几毛钱就可以搞定了,网上搜原理图一把一把的。

此外,关于 USB 充电可行性,还有另一个实例,可以完全推翻李楠的猜测。
有一种叫做稳压管的东西,还有一种叫做升压芯片的东西,完全可以做到低压->高压变换,而且极为低廉(几毛钱一个)。能够做到宽范围电压输入,定点电压输出。

比如众所周知的这个诺基亚 USB 充电线就用到了这个技术。
用普通的 USB 接口取计算机提供的 5V 电压,输出 7.5V 毫无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
[1] 感谢知友 胡杨涛 指出劣质 USB 线缆的存在。
此外,有些奇葩设备(比如苹果)不是在 VBUS 上给个 5V 就充电了,所以在不能 Hack 充电器的时候,就需要 Hack 线缆。例如 iPhone 只在正确识别出 USB Host 端时才会充电,而按照规范,当设备刚接入 HUB/Host 时,HUB/Host 应工作在 Low-/Full-Speed 模式下。而此模式中,Hub/Host 端的 D+/D- 应当通过 1.5k 欧姆电阻连接到 GND。于是如果想给 iPhone 充电,就必须加入这两个电阻来欺骗 iPhone,让它以为自己连接到了 USB Host 上面,然后它才会充电。

ps. 稳压、限流的设备(所谓「涓流充电」)大多做在手机内部,像 Nokia 这么奇葩的在线缆里面做了升压的情况,我只见过这一个。大约是为了兼容旧充电器 7.5V 的输出吧。

热门问答:
问:抛弃性能等一切因素,仅从外观看,你认为最漂亮的武器是什么?
答:SR-71 Blackbird
就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非常惊艳的设计。






















飞行设计高度30000米,有纪录的是25,929米;速度达到3.5倍音速,有纪录最高速度3529.56Km/小时。因为太快了所以根本不佩戴也不需要武装。
缺点是需要先起飞然后再加油,另外SR-71用的是精品7号油,Jp-7燃油含铯,我手贱查了查价格,阿里巴巴上面是每克铯的价格是500-1400不等,所以百公里耗油........反正维基上面说开一小时油费2万7千美刀,好在美帝不差钱。





曾飞往越南和其它与美国敌对国家上空3551次执行任务。这么多年来向它们发射的SA一2地对空导弹超过100枚,不过大部分都在它们后面3到8公里处爆炸,它们丝毫无损。有时机员甚至不知道曾有导弹射向他们的飞机。在实战记录上,没有任何一架SR-71曾被击落过。洛克希德造价三千四百万美金,听着不贵对吧?
但是人家是1959年研制!!
那时候我们还在大跃进,刚刚在一年前提出要在工业方面在五年内超过英国、十年内赶上美国。。。汗。。。


















黑鸟的发动机

黑鸟的发动机






因为飞行高度太高,驾驶员需要穿着宇航服

用目前的眼光来看冷战的那段时间地球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太逆天了,我真的怀疑美帝挖到了变形金刚。

附两个段子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的无线通讯,当时我正和沃尔特(我的后座驾驶员)一起在13 英里高度划过南加利福尼亚的天空。
“在飞入洛杉矶空域的时候,我们一直监听着空中其他飞机和飞控中心的通讯。虽然飞控中心并不真正控制我们,但是它始终在自己的雷达上监视着我们。这时,我听到一个塞斯纳(一种螺旋桨民用飞机)飞行员请求塔台读出他的地速。
“‘90节。’塔台回复。
“沉默了片刻,一架双发比奇(一种螺旋桨民用飞机)也同样要求塔台读出它的地速。
“‘120节。’塔台回答。
“很明显那天并不只有我们对自己的地速感到自豪,因为几乎是立刻,无线电上传来一个F-18飞行员得意的声音‘哦,中心,‘灰尘52’需要地速读出。’
“短暂的沉默之后,塔台回答‘地速525节,灰尘。’
“又一阵短暂的沉默。正当我心里痒痒的考虑时机是否成熟的时候,我听到后座传来了熟悉的无线电开关的喀嗒声。就在这一瞬间,我明白我和Walt成了真正的拍档。
“‘中心,我是‘白杨’20,需要地速读数,完毕。’
“一阵比平常长的多的沉默之后:‘白杨’,我这里的读数是,呃……1742节。
“那天那个频道没有更多的地速读数请求了。”
  
(注:1节是每小时1.852 千米,1742节即3226.184Km/小时,离开黑鸟有纪录的最高时速3529.56Km/小时还差一点呢)

  
另一段著名的SR-71与洛杉矶塔台的对话
“请求60000英尺(约18公里)高度的空域使用权,over。”
沉默了片刻,传来了塔台调度员略带惊奇和嘲讽的声音:
“你打算怎么爬升到那个高度?”
沉默。飞行员回复:
“我们不打算爬升到那个高度。我们要下降到那个高度。over。”
“.........”



传说中的曙光女神也很漂亮

1988年2月,美国Gung-Ho杂志的报道则首次叫出了“曙光女神”的名字。报道指出,“曙光女神”是以7马赫在25万英尺飞行的超音速侦察机

1988年2月,美国Gung-Ho杂志的报道则首次叫出了“曙光女神”的名字。报道指出,“曙光女神”是以7马赫在25万英尺飞行的超音速侦察机
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指出:“我们已经开始试飞这种飞机。SR-71与其相较,就好像是达芬奇设计的降落伞与现代的航天飞机相比。使用SR-71时,他们知道我们在哪里,但是碰不到我们。但使用新的科技后,他们甚至不会知道我们在哪里.”而一位退役上校则更信心满满地表示:“相对于世界航天科技水准,我们的科技使我们看起来像是外星人。”


还有这个也是我的爱
女武神 XB-70
可变翼的设计太帅了










上图这架女武神为了摆拍这张照片,而和其他战斗机紧密编队飞行,随即和后面的F-104发生碰撞,F-104爆炸,女武神迫降失败在沙漠坠毁,形式主义害死人阿。。。

上图这架女武神为了摆拍这张照片,而和其他战斗机紧密编队飞行,随即和后面的F-104发生碰撞,F-104爆炸,女武神迫降失败在沙漠坠毁,形式主义害死人阿。。。




世界上第一架载人乘波飞行器,美帝1958年开发1964年首飞。。。。


顺便说一句,F104星式战斗机是航空史上最烂的战斗机之一,世界上服役F-104最多的地区是台湾,1960-1998的38年里,公开的资料是一共有247架、坠毁114架、62名飞行员殉职。。。有“飞行棺材”、“寡妇制造机”、“是男人就要开”、“下辈子还要开”等美称。。。阿里山计划后期机身上还漆有“价值台币五一四六万,来之不易,当心使用维护”的字样。。。



斯巴达战士的雷神战甲!
































斯巴达战士又称超级战士,是 UNSC (联合国太空作战指挥部)军事力量中的最强作战力量,是斯巴达计划的产物。UNSC 最初的目的是研究基因改造士兵的可能性。后来由于各远地殖民星球的叛乱不断,UNSC 重新展开已经终止的秘密军事计划 - 斯巴达 II 计划,让经过基因和身体改造的超级战士增强 UNSC 的军事实力,以加强对殖民星球的控制。后期开始投入到对星盟的战斗中。

斯巴达二期计划是斯巴达计划的一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基因改造和精片植入创造更快,更强,先开枪再提问的精英士兵。斯巴达二期战士是斯巴达计划最成功的一代,他们一开始进行绝密任务,之后为了增加军队士气,从秘密转向公开。海军严令禁止阵亡的斯巴达战士被列入阵亡名单,他们永远是“MIA“(missing in action:失踪)或者"WIA"(wounded in action: 受伤),以便造成一种“斯巴达战士战无不胜”的假象。

斯巴达 II 战士在四到六岁时就被 UNSC 选中,以几乎都会夭折的快速克隆体偷换并带走他们,开始接受强化训练,并且经过基因、神经和身体的致命改造。75 名儿童最终只有 33 名成功改造为斯巴达 II 战士。他们天生具有较优异的基因素质,接受过精良的军事训练,身穿雷神锤 (MJOLNIR) 动力突击装甲,成年后总体重将近 1000 磅。他们专精各种武器与军用设施的操作,与正常人相比,他们跑动速度更快、跳得更高、力量也更强大。

但是要成为斯巴达战士太苦逼了。。。


2524年,他们开始接受一系列的基因生化改造,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斯巴达超级战士。改造内容包括

-Carbide ceramic ossification: 在加入特殊的材料让骨骼几乎不可能断裂。如果材料覆盖面超过3%,就会造成大面积白血球坏疽。

-Muscular enhancement injections: 加入蛋白质组合使肌肉纤维变密,并且简短疲劳恢复时间。但是却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

-Catalytic thyroid implant: 在甲状腺植入晶体帮助骨骼和肌肉的成长和再生。但是却会造成性冷淡以及象皮病。

-Occipital Capillary Reversal: 加快角膜血管的血液流速,增加视觉感知灵敏度。可能造成视网膜脱落,以及永久性失明。

-Super-conducting fabrication of neural dendrites: 改变神经传导电流传导和接收方式,能够300%提高反应速度,让人变的更聪明,记忆力更好,而且更有创造力。但是会造成脑软化和其他大脑问题。

改造过程很痛苦,也很危险,半数的斯巴达在改造过程中死亡,还有一小部分幸存,但却永久的残疾无法上战场。接受改造的75名斯巴达,只有33名幸存并且成为体力,速度,反应时间等等各个方面超越常人的斯巴达超级战士。

全新的知乎 iPhone 客户端 2.0 版本, 让您可以直接注册知乎账号, 加入这个奇妙的社区, 并且在手机上, 以更酷的方式, 随时随地, 享受交流和发现知识的乐趣。通过知乎 iPhone 端, 您能够查看每日热门问答, 获取最酷的知识, 参与最神奇的问答讨论,更多神奇的问答请点击:
服装定制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13 09:27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