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战时期江西吉安地区的三所难童保育教养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8:4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魔掌伸到之处,村镇被毁焚,人民遭屠杀,到处都流浪着无数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落难儿童。他们虽然没了父母,但还有祖国;他们虽然四处逃难,但他们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在号召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同时,就呼吁全社会倾注爱心,千方百计来关爱流落四方的难童。这一呼吁得到各党派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一些社会贤达率先站出来组织难童收容慈善机构,带头捐款资助难童收容事务。1938年春,中共长江局妇女组成员、同时又是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妇女组组员邓颖超,会同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刘清扬、沈玆九,以及国民党等党派、社会各界爱国人士184人,联名发起筹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成立,推选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聘请蒋介石、冯玉祥、孔祥熙、李宗仁、毛爷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蔡元培、茅盾、陈嘉庚、胡适之等286人为理事。5月1日在武汉办起了中国第一保育院。此时,江西省也成立了保育分会,熊天柱、王玉清等为理事,在南昌西山万寿宫办起了中国第二保育院。不久,浙皖战事失利,日寇进攻南昌,江西省zf迁往泰和县,第二保育院于同年7月8日迁去井冈山下永新县城,改称江西第一保育院,以几座大宗祠为校舍,收留4岁以上难童5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江西的流浪儿,还有许多是从浙皖等地收容的失去父母的孤儿。为广泛寻找流落四方的孤儿难童,战时儿童保育会派出多人在沦陷区、游击区寻找难童,在吉安县敦厚村借几座祠堂设保育院临时校舍,每收满50名,就及时转送到永新总院。保育院经费以社会募捐赞助为主,各级zf也有专项补助经费给他们。陈庆云等担任院长,老师们既要分年龄段给难童编班教习文化,又要负责他们的衣食生活和治病、安全。1944年冬,永新周边战事紧张,江西第一保育院就迁往永丰县了。至抗战胜利,江西第一保育院先后共收养教育3000多孤儿难童。   

抗日将士在前方奋勇作战,后方各界人士也加强了支前安后的各项工作,其中很多温暖的手伸向了难童。随着收容的难童不断增多,1941年秋,在吉安地区新办了一所江西省儿童教养院,设在吉安县城(即现吉安市吉州区)西郊15里长塘乡的胡氏宗祠内,不全是孤儿,也招收一些附近党政军商家庭的孩童。这所儿童教养院归江西省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管理,1943年改归江西省赈济委员会,由他们拨专款,派人员,是为战时公益事业。第1任院长林阮,和一些老师是共产党员,她们倾心儿童教育事业,在校门口大写办院宗旨:“教养管卫衣食住行”,编写传唱院歌:
    “教养,教养,三百个民族的幼苗……”
    当时虽为战时,但儿童教养院仍坚持按幼儿保育、儿童教养科学进行教学和管理,尤其是给失去亲人的孤儿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渐渐走出对战争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恢复天真的童心,因此老师们克服困难,教孩子们识字、读诗、绘画、唱歌、跳舞,学会料理生活,学会劳动技能,学会互相关心,学会坚强生存,所以,教养院一派童心世界,保持着民族不灭、奋发向上的精神,又给社会各界、抗战军民很大的鼓舞。有一次,一位华侨女士万里来院探望,看到墙壁上贴满了反映抗战的儿童画,虽多幼稚,但内容丰富,有人有草,画意鲜明,她很难相信是战乱中几岁孩童所绘。老师找来一位五年级叫杨玉龙的学生,在女士的手帕上,当场绘了一幅富有骨气的梅花图,女士才信服,更为感动。
    1942年夏季,吉安一带日寇飞机轰炸增多,为保护孩童,教养院决定迁往遂川县城郊阳关滩。路程远又没足够的交通工具,院里就让年纪太小和伤病儿童坐船经赣江到万安县罗塘湾转泉江去遂川,其他难童在老师带领下,背着简单行李,坚持艰苦步行,每天约走四、五十里,终也到达新家,开始新的学习生活。1943年,他们排演了夏衍写的话剧《愁城记》,在院内外演出,轰动一时。那时,有数万民工在遂川砂子岭修建美军飞机场,教养院特地去为他们和美军飞行员专场演出《愁城记》。看到这些被日本鬼子害得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难童们演得这么好,大家深受鼓舞,增添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4年冬,日寇企图抢占吉安、赣州,打通南北通道,遂川周边局势紧张。为了保护这批难童,江西省赈济委员会决定儿童教养院迁移。数百孩童又背着简单行李,从遂川走到万安县城,不顾劳累,在城中的万安中学校园里举行了一场宣传抗日的文艺演出,第二天就出南门往武术乡前进。这次流亡目的地不明确,要看敌我双方战况而定,这就苦了孩子们,挨饿受冻转往兴国,又折回老营盘,在山间穿行,最终来到吉水县水南乡,才停住脚,开始复课。这段经历,曾是当时江西省儿童教养院学生、后成为江西省财政学院教授的章大榕先生感慨万千,终生难忘。
    江西省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将江西省儿童教养院移交省赈济委员会后,见蒋经国在赣州创办“儿童新村”名声雀起,觉得抗战时期,关爱难童已是世人瞩目的大事,何况江浙粤皖等地不断有大量难民涌入,其中孤儿丐孩就不少,于是在省zf临时驻地的泰和县城郊沿溪渡,又办起一所儿童教养院,陆续收教了不少难童。
    这场特殊时期的儿童特殊教养活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才结束。几千难童来到吉安,人虽幼小却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和艰苦生活的锻炼,在全社会大爱的关怀下,成长了起来,陆续走上了社会。这段经历,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难忘的记忆,更成为一笔历经苦难的民族精神财富。
  来源:井冈山报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4 08:55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