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自的朝圣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8: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活着,就一直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吃喝,是为了向躯体里的五脏六腑朝圣;睡觉,是为了向身体朝圣;思考,是为了向灵魂朝圣;休憩,是为了向大脑朝圣;阅读,是为了向思想朝圣;行走,是为了向世间万物朝圣。
  我们一直走在一条朝圣的路上,以各自的方式,朝圣着各自的心中的“佛”--信仰,抑或是前世今生,以虔诚,以真诚。
  每个人选择的朝圣方式不同,所以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朝圣者”,带着内心笃定的信仰,行走着各自的朝圣路。
  曾听到过一个关于青朴修行地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相爱的男女。很久以前,这对年轻的男女,抛弃了一切,携手来到青朴修行地的一个山洞修行了20年。难于想象的是,这个有着丰富学识,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他,在青春年华看破红尘,带着心爱的女子,皈依佛门,与世隔绝闭关修行了20年。后来,这里建起了寺庙,而这对修行了20年的男女也苦修完毕,出山。这个有着丰富学识和多年修行成果的他,成了寺庙的住持。
  他们执着的选择,对于长期生活在物质文明发达的城市的人来说,对物质生活的依靠早已超出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的确存在着令人费解之处,更何况是带着心爱的女子一起出家。
  我想起了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诗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被誉为世间最美的情郎,在面对宗教和情爱之间,也只能无奈的发出叹息,如今,这对男女却为这首诗画上了完满的句点--“不负如来不负卿”。我无法用理性的辩证法则往置评他们的选择。但仍然选择相信,艰苦的修行需要圣洁的内心,同样需要狂热的情感作为支撑,而这种情感本身并不与佛法对立。如果佛祖悲悯苍生,自然也鼓励他们得到幸福。
  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种情结--城市人的田园情结。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为了抚平内心的浮躁,营造平静的内心世界,纷纷选择逃离,或钟情于田园,选择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人生;或归隐于深山,过着隐士式的灵修生活。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都是在以一种适合自我的方式在进行着朝圣,以虔诚的心,以笃定的信念。
  无可置疑的是,那段时间的“灵修”,使到不少人心性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历练,从而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看题目的角度变化了,世界在你眼中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都归功于心性的磨练修为。比如说,著名作家林清玄,普利兹克奖王澍,都曾有过“灵修”的经历。王澍自己在得奖后,对心性变化影响说过:“首先一个人的心性变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发生了很敏感和很细腻的变化;你看进往了,又看出来了。你看下雨,看很长时间,雨怎么下,从屋脊顺着哪条线流下来,滴到哪里往,它最后向哪个方向走。你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你就会想,有没可能做一个这样的建筑,让大家清楚看到,雨是从那儿下来的,落到那儿之后流到了那儿,从那儿又流到了什么地方,每个转折、变化都会让人心动。”可见,那段心性修为的时光对他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都是凡人,生来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个体,所以才要走在一条朝圣的路上,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修行。
  在我看来,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是否归隐深山寺庙,也不在于是否逃避车水马龙的喧嚣,而在于是否在内心修篱种菊。剃光头,披着袈裟的,未必就一定有宗教信仰。当有些人皈依佛门,只是把它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借着佛门鼎盛的香火,向佛索取着非常具体的利益的时候,也未必见得此人多有宗教信仰,不见得个人修养有多高。而相反,就算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如果相信人生该有更崇高的追求和理想目标,并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找和确立自己的信仰,在浮沉的人海中,带着一份笃定,在内心修篱种菊,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的修行,那么,又何必在乎是否需要磕长头,手持转经筒,一路是否有“朝圣者”同行?
  每个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修行。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4-4-30 15: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