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离故土,乡情也日渐疏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3:4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泰和县塘洲镇“陶器厂”,是赣江流域一个以厂为村的移民村落。曾经,这里95%的劳动力都从事陶器生产。因为有统一的经济纽带维系,贫富差距不大,村庄和谐融洽。然而,随着打工潮的席卷和陶器产业的衰落,村里的人都外出打工自寻出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村子逐渐凋敝,村民之间也似乎彼此变得陌生。

    村子一度富足和谐让人向往

    今年大年初六,郑易明家里挤满了宾客,热闹非凡。这一天是他23岁的女儿出嫁的日子。

    按照习俗,逢红白喜事,村里的乡亲均可自愿参加,但是每户人家只能派出一位代表。正餐开始后,郑易明特意清点了下前来捧场的乡亲人数,发现共来了48人,坐了六桌。这个江西赣水之畔的农村,村民参加乡邻婚宴只需20元的礼金,这样的礼金水平,根本不够一桌饭菜和烟酒的成本。村民来得越多,主家也就贴得越多。但郑易明却很高兴,村里办喜事,已经很久没有聚拢过这么多乡亲了,能来这么多人十分难得。

    郑易明今年56岁,他家也在“陶器厂”内。与普通乡村不同的是,这个村里的居民,都是解放前从赣州市兴国县搬迁过来的,方圆不到5公里的村落居住了六七十户人家。因为是外迁人口,没有土地,无法靠耕地为生,于是他们便把兴国当地的传统工艺—— — 陶器制作,带到了这里。到郑易明时,已经是第二代了。

    由于当地不产精细的瓷泥,只能生产粗糙的陶器,在1995年之前,塑料制品和玻璃制品未曾普及,农村家庭里的主要容器,大多以陶器为主。村里95%的劳动力都从事陶器生产,男性做各种型号的陶缸和陶钵,女性则负责生产盖房用的瓦片。

    鼎盛时期,村里共有4个土窑同时生产。一年下来,能烧好几十个窑。村里闲置的地方都摆满了烧制好的陶器和瓦片。隔三差五便有买家前来购买陶器。那时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日子过得还富足,人情关系很和睦。早饭后,村里的劳动力基本都在车间里做活。空闲时,大伙又一起聊天,打牌。碰上突然下雨,如果哪家晒的陶胚来不及收进车间,乡亲们都会自发帮忙。   

    郑易明很怀念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半径只在这个村子内,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家碰上什么麻烦事,乡亲们都会想法子帮忙解决,“村民之间很团结,关系很和睦。”

    衰落的制陶业,凋敝的村落

    随着时代变迁,变化也悄然发生着。

    1995年左右,“陶器厂”也兴起了打工潮。村里的新一代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这项传统手艺,纷纷南下打工。

    与此同时,各种样式美观、经久耐用的塑料、玻璃和不锈钢制品,悄然取代了曾经兴盛一时的陶器。人们渐渐不再用大油缸盛油、陶钵炖汤、坛子泡菜。原来流行的青砖红瓦房,也被不用盖瓦片的小洋房取代。于是,那些留在原地的村民,也纷纷另寻门路谋生。这项供养了两三代人的陶器手艺和产业,逐渐衰落下来。

    曾经热闹的村落,很快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在留守。郑易明介绍,到2003年,村里包括他在内,只剩下三户人家仍在从事陶器生产。而到去年,已经没有人还在干这个老手艺了。

    村民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以前过年时还能见上一面。发了家的村民或者在外地,或者在跟村子一江之隔的县城买房,留守在老家土砖房里的人只听过他们的故事,再也没见过他们。村子就这么凋敝了下去。郑易明经常感叹,现在想在村里找个聊天的人都难了。

    金钱还影响到了村民间的感情。这次给女儿操办婚事时,郑易明由衷地感觉到了变化,“在以前,谁家里办喜事,请人帮忙是不用工钱的,而现在,在村里请个切菜工,给100元一天的工钱,但是对方还会说外面的行情是120元一天,再加点价才能帮忙”。

    人情疏离,回不去的故土

    婚宴当天,郑易明从乡亲们那听得最多的话是“几年没见,没想到你女儿出落得这么漂亮”之类。这些年来,村民都外出打工。对于他们来说,以郑易明女儿为代表的第三代“后生们”,已经成为陌生人。两代人的交集越来越少,只有自己这辈村民间还相互熟知,到子女这一辈,两辈人都脱节,互不相识了。

    郑易明认为造成村民间越来越陌生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村里没有祠堂,没有宗族认同感。这个村子里最初的两三百人,都来自不同地方,宗姓也各不相同。随着村民们开枝散叶,各自天涯,疏离感也越来越重。

    郑易明的儿子郑天华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小时候逢初一拜年,他一定会跟着村里的大哥大姐们跑遍村里的各家各户。可是如今,除了走走那三五户相熟的人家外,他不再会去别的人家拜年,“见得少,不怎么熟悉了,拜着没意思”。

    郑天华今年返乡,仍旧只去了四户相熟的人家。在杨老伯家里拜年时,杨老伯感触很多,村子已经没有当初的美好。如今杨老伯在县城一个小区里从事着保安工作,每天除了跟家人接触外,与村子里的人交流得也不多。

    村庄一步步“沦陷”,郑易明不免担忧,自他的父辈们迁入后,这个村落,仅仅传承了四代,便已经变得如此陌生。他不知道,这个他从未“走出过”的乡村,再过十年,会变成什么样子?

    其实,郑易明的担忧不是多余的,正如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写道的那样,“我有一个悲观的结论:包括我的村庄在内的村庄会很快消失,理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上学或者打工,当他们在其他地方娶妻生子,而老家日复一日地荒芜,与时俱进地衰败,故乡就真的成为回不去的地方了。”

    如今,村里已经不再有人从事陶器生产了,像郑天华这样的第三代,大多在外省买房安家。而郑易明这个第二代,虽在坚守村庄,但也已经在县城找了份轻松的工作。曾经鸡犬相闻、人声鼎沸的陶器村,已经是回不去的故土了。    邓石华文/图 来源:吉安晚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12-2-7 20:20:58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已经越来越现实,
淳朴的民风已经越来越少见
板凳
发表于 2012-2-11 13:06: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社会发展的悲哀,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地板
发表于 2012-2-13 09:37:11 | 只看该作者
永丰何况不是这样?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4 05:26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