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县镇桥坑村的华丽转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1 12:4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桥坑村是古县镇北大门,拥有1516人口,17个村小组,2011年年人均收入为2743元。长期以来,村级基础设施破旧,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邻里交恶,民心涣散,饮水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群众增收难。“穷则变,变则通”,2011年以来桥坑村抓住省高院定点帮扶的机遇,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庐陵风格的民居运势而生,一条条环村公路平整干净直达农户门口,百米文化长廊傍路而立,幸福广场开阔平整,成排景观树苍翠碧绿,俨然蜕变成一个精致、小巧的精品庐陵新农村。

是怎样的一股神来之力,将桥坑的历史改写?

是村民的观念的转变、干部的作风的转变,是村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助推了桥坑的破茧化蝶、华丽转身。

一、文化强村是源泉。文化是软实力,是灵魂,是支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注重用文化的力量来浸润心灵,用道德的力量触动灵魂,使桥坑村“烂、散”的民心逐渐凝聚。把庐陵文化风格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调,凸显文化亮点,投资150万元围绕建好:“一个村民活动议事中心,一个休闲广场,一个优美精品学校,一条文化景观长廊,一条环村林荫道路,一个绿化亮化示范带”和凸显“一个庐陵文化基色调”的“6+1”要求,着力打造庐陵文化精品村,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为突破口为促进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村中开展“新农村建设我来说”评论会,开展“做文明新村民”评比活动,加强“农民普法夜校”管理,定期开展“群众说事室”活动,以桥坑历年的知名人士事迹感染民众,以村规民约规范民众行为,将文化元素浸润在村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建筑。彰显“魅力桥坑,文化桥坑”,使文化成为桥坑奋发前进的不竭源泉。



二、机制治村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夯实村级组织力量,加大村级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改变村级组织力量薄弱的现状,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从而真正做到劲往一处使,力量往一处汇集。2011年县委组织部派送一名人大干部到村中任支部书记,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带领桥坑村创建了“一组两会”管理模式。即:以党小组为领导,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志愿者协会为抓手,构建了“以党小组为核心,由理事会开展村民自治,依托自愿者协会开展便民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有5名党员组成的党小组,7名有威望的村民组成的理事会,组建了21名村老干部,老党员,退伍军人等农村“五老”人员为主体的自愿者协会。在“一组两合”的带领下开展政策法规、科学文化宣传,建立“群众说事室”开展矛盾纠纷调处,组织互帮互助,党小组和党员发挥了主心骨作用,村民理事会组织修订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规民约。全程监督和落实各项工程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同时依托志愿者协会建立了环境卫生服务队,互助救济站,文化活动站,开展垃圾清理,实施村民关怀组织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一组两会”管理模式开展强化了村组管理,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

三、产业富村是保障。经济社会要发展,群众只有真正得到实惠,钱袋子鼓起来了才是硬道理。为此,桥坑村委多方筹措,积极谋划,通过各种途径使群众走上致富大道。一是发挥自身优势资金引进来。桥坑地处丘陵地带,拥有大量的山岭,长期以来桥坑村民守着金饭碗挨饿,省高院挂点驻村以来,村委会在省高院的帮扶下,通过向多级主管部门争资立项,争取到1200亩油茶低改项目,建立桥坑千亩油茶基地,仅此一项村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二是通过“传、帮、带”的模式,村委召集村中成功人士座谈会,恳请成功人士传经送宝,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在养殖大户的带领下,桥坑村一改过去家家养鸡不见鸡,家家养猪猪不壮的现状,发展养猪专业户两户,年出栏300头,养鸡专业户一户年出鸡 4500羽 ,吸引村中剩余劳动力10人就业,从而达到了共同致富的目的。三是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发动群众农闲时走进县城工业园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四、生态靓村是抓手。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建设生态美村是桥坑村民的共同愿望。村委依托桥坑特有的群山环绕、翠绿随手可掬、民居星罗棋布、地势此起彼伏的特点,邀请市设计院高标准设计。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220栋房屋40000㎡的房屋立面改造、新修幸福广场、建立村民活动场所、培植绿色风景线、种植景观树——桂花树300棵,以生态发展促进村风村貌的改变。如今村中不再垃圾成堆,不再杂乱无章,村民基本养成垃圾进箱,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完美地打造一个永龙公路沿线的庐陵生态靓村。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3 07:1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