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面对自己而要求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7 15:0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儒家以体认、实践“仁”德为人生旨趣。徐复观认为《论语》“仁”的第一义即“仁者人也”,“是一个人面对自己而要求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的自觉自反”。[10](P8)这是个体意识的发端和基础。“真能自觉自反的人便会有真正的责任感。有真正的责任感便会产生无限向上之心。”[10](P8)具备了这种真切的责任感,浪子们才可能在逆境绝地、孤独苦闷之中高扬起生命的风帆。最终,“由自反的向上,是自己生命无待于外的扩大,生命因此种扩大而得到真底安顿、圆满,自己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命。”[10](P11)
  问题在于,儒家的个体修养是以群体为目的,是要融进群体,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而浪子人格始终以个体为旨归,强调自己为自己的精神趋向负责。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却非中国传统文化所具备。显然,这里又有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神学强调人的个体之本质、能力以及真理的包含性,以此促进了西方文化中个性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方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3](P12)
  四、浪子的精神归依
  人的漂泊本质上是精神杭州私家侦探,的漂泊。漂泊就是寻找,寻找可以抚慰灵魂的精神归依。
  古龙笔下的浪子最终寻找到的,是“爱”。整个古龙后期的作品,都鸣响着强烈而神圣的爱的福音。“爱”在古龙作品中,成为一种超越人们自我意志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具有“类宗教”品格的精神性存在,导引浪子们步入归途。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5-5-3 00:4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