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米培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的黄土地——读赵沅《沅芷润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10: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前些时,博中好友沐文在博客中给我发纸条,表示想前些时,博中好友沐文在博客中给我发纸条,表示想得到我的游3月23日,我赴武汉大学参加博友樱花诗会,期间,nan(最初打开《沅芷润地》这本书,看到的是梅宗翔的名字,可作者前天,乘晚Qu(去)陪母的空隙,我捧读这本《沅芷润地》,沅芷是作者的名字,她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因命里缺水,1968年12月,沅芷与一群北京的青年学生被拉到“灰毛驴读着他們这种刻骨铭心的经歷,我很感同shen(身)受。我沅芷在“插队记事——龙灣”中写道:“不知为啥,那只住了一2006年沅芷到太原出差,也不忘专程去了龙灣,到村里看望是啊,昔日插队知青后来都相继離开了,唯有他们却故土难离,几十年来,她和她的知青同学们仍没忘那个小山村。在同为知青2008年,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的日子里,山西光阴荏苒,在大家即将进入花甲之年,许多知青朋友又重逢了,在《沅芷润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夫妇俩为照顾远在美国求学她最后一篇博文“不能忘却的最早知qing(青)”,写于2沅芷是在毫无征兆,毫无痛苦的情况下,帶着对生活的期盼和感读赵沅的《沅芷润地》,引起我很多的怀想。寫下此文,以祝愿



    内容简介:前些时,博中好友沐文在博客中给我发紙条,表示想得到我的游3月23日,我赴武汉大学参加博友樱花诗会,期间,南京的邮最初打開《沅芷润地》这本shu(书),看到的是梅zong(宗)翔的名字,可作者前天,乘晚去陪母的空隙,我捧读这本《沅芷润地》,因为有知沅芷是作者的名字,她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國。因命里缺水,1968年12月,沅芷与一群北京的青年学生被拉到“灰毛驴讀着他們這种刻骨铭心的經历,我很感同身受。我们当年虽然插沅芷在“插队记事——龍湾”中寫道:“不知为啥,那只住了一2006年沅芷到太原出差,也不忘专程去了龙湾,到村里看望是啊,昔日插隊知青后來都相继离开了,唯有他們却故土难离,几十年来,她和她的知青同學们仍没忘那个小山村。在同为知青2008年,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的日子里,山西光阴荏苒,在大家即将进入花甲之年,许duo(多)zhi(知)青朋友又重逢了,在《沅芷润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夫妇俩为照顾远在美国求学她最hou(后)一篇博文“不能忘却的最早知青”,写于2009年2月沅芷是在毫无征兆,毫无痛苦的情况下,带着对生活的期盼和感



  
        前些时,博中好友沐文zai(在)博客中给我发纸条,表示想得到我的游记散文集《山水之间》,可她身在美国,我无法满足她的要求。于是,她给我介绍了博友“道法自然”,说可以把书寄给她,她能让人把书捎到美国。出于禮節,我在给北京“道法自然”寄出书的tong(同)时,也顺捎给她一本作为谢意。很快,“道法自然”給我回音,说ta(她)收到書后,也回赠我一本《沅芷潤地》书。

        3月23日,wo(我)赴武汉大学参加博友樱花诗会,期间,nan(nan(南))京的邮递员给我打电话,说有我De(的)挂号郵件。我知道,一定是“道法自然”寄给我的书le(了)。我对邮递员說,我正在武汉,等我回南京后再说吧。qian(前)天,我去郵局取回了书,其中一本即是《沅芷润地》,还有一本是《边走边拍》,这兩本都是知青的博文集。

        最初打开《沅芷润地》这本書,看到的是梅宗翔的名字,可作者又是赵沅,还有作者自谓沅芷,一下沒弄明白。后来,先读了梅宗翔的后记,才zhi(知)道,其实,梅宗翔是赵沅的女兒。在她母亲赵沅于2009年不幸辞世后,女儿梅宗翔将赵沅近几年的博客文字整理成集,并付梓印刷,完成了母亲的遗愿,ling(令)我十分感动。

        前天,乘晚Qu(去)陪母的空隙,我捧读这本《沅芷润地》,因为有知青De(的)相同境遇,几个小时后,读到深Ye(夜),我一气把書读完。顺着書中2006年至2009年文字的脉絡,大致了解了赵沅走过的人生轨跡。

        沅芷是作者的名字,ta(她)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因命里缺水,她的曾祖fu(父)以“沅江”和“芷水”两条江河为她取名“沅芷”。按照她在文章中的描述,她的人生大致ke(可)分为四段:10歲前在蘇州,20岁前在北京讀书,30岁前在山西汾阳插队落户,40岁前在西安工作。这本博文集穿插地回忆了这xie(些)经历。

        1968nian(年)12月,沅芷与一群北京的青年学生被拉到“灰毛驴驴上来灰毛驴驴下”的山xi(西)汾阳山区插队落户。当一個庄户人李玉斌赶著大车把他们五男三女八个学生接到不通邮bu(不)通电、山高路遠野狼嗥的荒涼山村龙湾時,一颗颗huo(火)热的心頓時凉到了脚底。随后,他们一起冒着凌晨的黑暗,扛着鋪盖,拎著网兜露宿荒野,仓促逃离,天明后赶到公社要求重新分配。在他们的软磨硬泡下,公社干部终于将他們安zhi(置)到条件相對好一点的上池庄,开始了Mian(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難插队生活,而沅芷于第二年在庄上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读着他們这种刻骨铭心的经歷,wo(我)很感同shen(身)受。我們当年sui(虽)然插队在江南水乡,但同樣缺电少粮,简陋的住房蛇鼬出没,蚊蟲肆虐,冬季雪花能从瓦片的缝隙钻进屋nei(内)落满床铺,那种相似的經历,怎不让人产生共鸣呢?

        沅芷在“插队记事——龙灣”中写道:“不知为啥,na(那)只住了一夜的小村庄龙湾,竟在以后的幾十年也让我魂牵梦繞。”其實,对那场几千万知识青年shang(上)山下乡运dong(动)的功guo(过)是非yi(已)不太重要了,自有历史来评判。可几十年来,那对人生ming(命)运的逆转,那所有的爱与恨,苦与樂,dou(都)化为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对乡亲的思念,有一种亲情在維系著,以至沅芷在离开这片贫瘠的黃土地20年后,她还带着18岁的女兒重访黄土坡。

        2006年沅芷Dao(到)太原出差,也不忘专程去了龙灣,到村里看望了時已85歲的李玉斌。李老汉拉着沅芷的手,居然还能叫出她的名字来。李老汉说:“當年是我接你們上龙灣来的”、“你们说这山高路远狼又多,连饭都没吃就下了龙湾,村里人都说我太壞了,做的掐疙瘩北京插队sheng(生)都不敢吃。”如今,望着zhe(這)淳朴的黄土高原老汉,沅芷握著他的手,心里却泛起无限的内疚。

        shi(是)啊,昔日插队知青后来都相继離开了,唯有他们却故土难离,难舍家乡,守着这片黄土地!令沅芷感到欣慰的是,李玉斌儿子曾是她在龍湾时教guo(过)的優秀学生,现在已是村里的土医生了,而他的两个孙子考上了大学,都留在北京工作,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沅芷和一同插队的同学们,后来陸续離开le(了)上池村莊,回到城市成家立業,不少人仍执着于对知识的追求,参加了高考。而沅芷虽然因风濕性心脏病痛失当年高考的机会,也终于通过自学考试园了大学的梦。

        几十年来,她和她的知青同学们仍没忘那个小山村。在同为知青的刘向一为本书写的序言中这样说道:“我men(们)之中的许多人,dui(对)那段飽受屈辱的gu(故)地和不公正的历史耿耿于怀。然而,你却是表现得与众不同,不可思议的大度和宽容。你多次回到那个小山村,回到那个小学校,就连仅仅住过一夜就匆忙逃离的龍湾也不肯遗忘。你为山村献计献策,为孩子们的未來苦口婆心”、“在ni(你)的內心深处,留下来的却是最纯真,最美好的东西。”讀著昔日知青朋友对沅芷的评价,很让人感慨。她女儿梅宗翔在书的后記中如此评价她的母亲:“wo(我)知dao(道)妈妈的经历是非常丰富充实的,她遍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选择有滋有味地过好每一天。她mei(没)有因为曾经经历过苦难,就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她度過了最美好青春的、让人绝望的那个山西贫瘠小山村,有多少人對那段经历不堪回首,漠然处之甚zhi(至)心怀怨恨,可我的媽妈永远對它心怀热诚,对世事豁达。”

        2008年,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Xiang(乡)40周年的日子里,山西老鄉还给沅芷梢來le(了)大枣、小米、核桃、蘋果等土特产,还you(有)千针百线纳成的充man(满)山西特色的鞋墊,讓人感受到來自黄土地De(的)淳朴乡qing(情)。“永遠留在黄tu(土)高坡,山西吕梁知青hui(回)忆中的,是山野中那些经过大自然熟化了的橘黄se(色)的果实,它苦中带涩,酸里透甜”!这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是我读这本书最深切的感受。

        光阴荏苒,在大家即将进入花甲之年,许多知青朋友又重逢了,他們相继开通le(了)博客,在博wen(文)中记载了自己的人生和对生活的渴望。一个人,活到这个岁数,便会宽容生活给予的gong(公)与不公。面对命运之“命”,什么事都不在乎了,遇事不糾結不患得患失,径zhi(直)去接shou(受)它,一身轻松地走向未來的生活。沅芷的生huo(活)无疑shi(是)丰富多彩的,她曾填了一首《蝶恋花》记下了插友们的相聚:“feng(风)hua(华)少年老聚首,笑脸欢声,弹指三十久。互询欲问杯中酒,唏嘘难尽五味有。当年吕梁万物朽,放眼新苗,葱葱可知否?飞鸿雪泥xin(心)印够,桑榆夕陽蒼翠透。”

        在《沅芷润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夫妇俩为照顾远在美国求学、工zuo(作)的女儿女婿和刚出生的外孙,远过重洋,含饴弄孙,阖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异国他乡的奇山秀水、大海瀑布、闹市田园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沅芷还通过博客,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快乐的生活,與大家分享。只要回国,她总会念念不忘与插友们畅叙友情,北京、上海、海南,山西等地,都留下了他们欢愉的身影,用东坡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来形容,毫不为过。她幽默地引用一位大师在哈佛大学演讲的hua(话):“记住:你即将死去!”抓紧时間好好生活成为沅芷的座右铭。

        她最后一篇博文“不能忘却的最早知qing(青)”,写于2009年2月11日,于三亞至嘉兴的火车上。她邂逅了一位1957年从上海到安徽插队落户的老人,她在文中感慨地寫道:“如果知青shi(是)一部史诗,na(那)里有他们凄美凝重的yi(一)笔;如果知青是一种精神,他们也曾百折不挠,任由风浪。”可谁知,就在一个月hou(后),也同样是在返回嘉xing(興)的火车上,沅芷却因心脏病突發,离开了她熱爱的亲ren(人)和朋友。她把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最后又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之中,滋润了土地。

        沅芷是在毫无征兆,毫无痛苦的情况下,帶着对生活的期盼和感恩离去De(的),如ci(此)说来,她也是幸福的。正如她nǚ(女)儿梅宗翔zai(在)书的后记中shuo(说):“做我妈妈的女儿是件愉快的事,因为从小到大,不论何時何地,我们總是有很多親戚串起来的亲戚,朋友串起来的朋友,在一起熱闹开xin(心),哪怕是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我小的时候想当然以为生活就是这样,后來才知道这其中有妈媽多da(大)的作用。”

        读赵沅的《沅芷润地》,引起我很多的怀想。寫下此文,以祝愿这位wei(未)曾谋面,素不相识的知青朋友沅芷的在天之灵!



医院营销120健康网电子商务

秀米网|联系方式|秀米培训网

GMT+8, 2024-5-14 02:1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